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会计准则日渐趋同,市场日益需要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而在高质量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中,审计师作为市场经济的“警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审计师在执业过程中,往往承受着来自各方的压力,其中上市公司是否通过解聘审计师对审计独立性进而对审计质量造成了不利影响,又是各方关注的热点。本文以经验研究为主,同时尝试采用规范与经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上市公司解聘审计师问题展开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上市公司解聘审计师对审计质量影响的理论分析、中国上市公司解聘审计师的真实动机及后果的考察、董事会结构对公司做出解聘审计师决策的影响等等。通过研究以便回答以下问题:当审计师面临公司解聘的威胁时,其审计独立性以及审计质量是否产生了影响?如果公司解聘审计师对审计质量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那么在中国是否可以运用私人惩罚机制加以解决?运用经验研究方法,探询中国上市公司解聘审计师的真实动机,以及上市公司是否通过解聘审计师实现了审计意见的购买?出于机会主义动机而解聘审计师的上市公司,其董事会结构是否存在缺陷?如果存在缺陷,那么,对于这些公司应如何完善其董事会结构?
全文共分六章,各章安排如下: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审计师解聘研究述评
第三章 审计师解聘与审计质量——一个分析框架
第四章 审计师解聘及其经济后果:经验分析
第五章 董事会结构与审计师解聘:经验分析
第六章 研究结论、启示与未来拓展方向
主要研究发现:
·在审计合约不完全的情况下,由于人力资产专用性而产生的“可挤占准租”,使得客户在与审计师就会计政策选择存在分歧时,有可能对审计师实施“敲竹杠”行为——解聘审计师,由此将会影响审计质量。
·在当前我国证券市场对高质量会计信息和审计服务缺少内在需求,以及审计市场存在激烈竞争的情况下,审计合约的自我履约范围非常的小,由此无法单纯运用私人惩罚机制解决上市公司对审计师的“敲竹杠”行为。
·经验研究表明:中国上市公司解聘审计师并非由于前任审计师过于稳健促成的,相当一部分公司解聘审计师是出于机会主义动机;意图避免亏损,避免ST,避免退市的公司,以及当年摘除ST或*ST的公司在解聘公司中的比例显著高于在非解聘公司中的比例,并且这四类具有潜在审计意见购买动机的公司通过解聘审计师成功实现了审计意见的购买。
·在对出于机会主义动机而解聘审计师的上市公司董事会的经验研究中,笔者发现:上市公司内部董事比例越高,越有可能解聘审计师;当上市公司董事长同时在第一大股东单位任职时,其越有可能解聘审计师;董事长变更与解聘审计师的行为正相关;董事会中审计委员会的设立,降低了上市公司解聘审计师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