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晋语》文学文本研究

来源 :贵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benb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侧重从文学层面来研究《国语》中的《晋语》部分,并努力把《晋语》放在产生它的历史大环境下来做解释。论文认为《晋语》是战国前期出现的一本通过对历史传说的叙写来褒贬当时社会的私家著述,其作者当是战国初年的一位既熟悉晋国历史,又熟悉民间传说;所处的实际社会地位虽不高,但却非常关心国家存亡和社会治乱的新兴“士”人。《晋语》的文学特性突出地表现为它已经自觉地把人物的表现放在显著位置。由于人物占据了表现的中心,叙事、记言这两种成份开始融为一体,成为刻画人物的两种重要手段。在对人物的刻画中,作者寄托了自己对现实所持有的批判态度。这种批判态度的具体体现是作者对所记历史人物进行具体评判时所持有的“仁”、“知”并重、而以“知”为归宿的道德评判标准。这种“知”、“仁”兼顾,以“知”为归宿的评判标准,与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的儒家思想颇有相通之处。《晋语》文学文本的这种特点,是当时时代的产物。只有把《晋语》放在产生它的具体时代背景下去考察,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到它作为文学文本的独特价值。   
其他文献
后朦胧诗潮以来直到90年代,诗歌中的消解现缘成为谈论诗歌时绕不过的一个话题。本文用“消解”描述诗歌现象,大致指出现于80、90年代诗歌中的一种创作倾向,对基本认同的道德
真实是一切艺术的生命。艺术语言作为一门语言艺术,它的真实是在创作品(艺术语言)——鉴赏的动态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因此,艺术语言的真实是创造主体、鉴赏主体共同创造的特殊
“无归宿感”是鲁迅情感世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鲁迅对于世界个性化的理解,也是鲁迅作为思想者的深度觉醒后的情感体验。本文分别从鲁迅“无归宿感”的基本内涵即鲁迅对
本文以书面语中的“地”为研究对象,详细考察了出现在《邓小平文选》(一至三卷)中的所有带“地”的例句。经过考察,发现能够出现在“_+地+V”框架中的成分非常繁杂,有名词、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