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侧重从文学层面来研究《国语》中的《晋语》部分,并努力把《晋语》放在产生它的历史大环境下来做解释。论文认为《晋语》是战国前期出现的一本通过对历史传说的叙写来褒贬当时社会的私家著述,其作者当是战国初年的一位既熟悉晋国历史,又熟悉民间传说;所处的实际社会地位虽不高,但却非常关心国家存亡和社会治乱的新兴“士”人。《晋语》的文学特性突出地表现为它已经自觉地把人物的表现放在显著位置。由于人物占据了表现的中心,叙事、记言这两种成份开始融为一体,成为刻画人物的两种重要手段。在对人物的刻画中,作者寄托了自己对现实所持有的批判态度。这种批判态度的具体体现是作者对所记历史人物进行具体评判时所持有的“仁”、“知”并重、而以“知”为归宿的道德评判标准。这种“知”、“仁”兼顾,以“知”为归宿的评判标准,与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的儒家思想颇有相通之处。《晋语》文学文本的这种特点,是当时时代的产物。只有把《晋语》放在产生它的具体时代背景下去考察,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到它作为文学文本的独特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