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艾灸“环跳穴”对坐骨神经痛大鼠(CCI)的神经痛行为及血浆β内啡肽(β-EP)影响,从而探讨艾灸对CCI的治疗作用及其部分作用机制。
方法:将32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针刺对照组、艾灸组。以手术结扎部分坐骨神经干制成的CCI模型大鼠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针刺、艾灸“环跳穴”,每日一次,每次15分钟,治疗10次后休息2天,行下一疗程治疗,通过观察大鼠一般神经痛行为、热刺激痛阈、电刺激痛阈的改变、光镜观察坐骨神经组织结构变化结合血浆β内啡肽(β-EP)的变化,评价艾灸对CCI模型大鼠的治疗效应。
结果:造模后大鼠出现明显神经痛反应,经1个疗程的治疗后,艾灸组、针刺组大鼠热刺激痛敏值减小,与模型组相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针刺组与艾灸组相比,痛敏值绝对值减小,但两者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个疗程后艾灸组与针刺组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与模型组相比具有极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经1个疗程的治疗艾灸组、针刺组大鼠电刺激痛敏值减小,与模型组大鼠痛敏值比较,其变化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针刺组大鼠痛敏值与艾灸组相比其减小程度稍大,但二者差异无统学意义(P>0.05)。2个疗程后艾灸组与针刺组痛敏值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艾灸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极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
22天后艾灸组大鼠血浆β-EP明显高针刺组,但二者相比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艾灸组与模型组相比,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高倍镜下:可见髓鞘形态改变,部分破坏,神经纤维之间间隙增宽。针刺组及艾灸组仍有部分髓鞘形态有所改变,神经纤维间隙有所增宽。模型组的改变最为明显,有的神经纤维内轴索消失。
结论:1、艾灸“环跳穴”能有效缓解CCI模型大鼠的神经痛症状、体征。2、艾灸“环跳穴”改善CCI模型大鼠神经痛症状的效应可能通过促进血浆β内啡肽的升高而实现。3、艾灸可通过调节与坐骨神经痛有关的炎症发应,减轻神经痛的发作,进而抑制坐骨神经痛病变过程,达到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