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对CCI大鼠神经痛、β-EP影响的实验研究

来源 :贵阳中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qq7211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艾灸“环跳穴”对坐骨神经痛大鼠(CCI)的神经痛行为及血浆β内啡肽(β-EP)影响,从而探讨艾灸对CCI的治疗作用及其部分作用机制。 方法:将32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针刺对照组、艾灸组。以手术结扎部分坐骨神经干制成的CCI模型大鼠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针刺、艾灸“环跳穴”,每日一次,每次15分钟,治疗10次后休息2天,行下一疗程治疗,通过观察大鼠一般神经痛行为、热刺激痛阈、电刺激痛阈的改变、光镜观察坐骨神经组织结构变化结合血浆β内啡肽(β-EP)的变化,评价艾灸对CCI模型大鼠的治疗效应。 结果:造模后大鼠出现明显神经痛反应,经1个疗程的治疗后,艾灸组、针刺组大鼠热刺激痛敏值减小,与模型组相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针刺组与艾灸组相比,痛敏值绝对值减小,但两者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个疗程后艾灸组与针刺组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与模型组相比具有极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经1个疗程的治疗艾灸组、针刺组大鼠电刺激痛敏值减小,与模型组大鼠痛敏值比较,其变化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针刺组大鼠痛敏值与艾灸组相比其减小程度稍大,但二者差异无统学意义(P>0.05)。2个疗程后艾灸组与针刺组痛敏值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艾灸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极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 22天后艾灸组大鼠血浆β-EP明显高针刺组,但二者相比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艾灸组与模型组相比,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高倍镜下:可见髓鞘形态改变,部分破坏,神经纤维之间间隙增宽。针刺组及艾灸组仍有部分髓鞘形态有所改变,神经纤维间隙有所增宽。模型组的改变最为明显,有的神经纤维内轴索消失。 结论:1、艾灸“环跳穴”能有效缓解CCI模型大鼠的神经痛症状、体征。2、艾灸“环跳穴”改善CCI模型大鼠神经痛症状的效应可能通过促进血浆β内啡肽的升高而实现。3、艾灸可通过调节与坐骨神经痛有关的炎症发应,减轻神经痛的发作,进而抑制坐骨神经痛病变过程,达到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目的。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  EMs是引致不孕症的重要原因之一,于国内外EMs合并不孕的发病率有不断上升趋势,是妇科临床常见的疾病。统计每一百名的不孕患者中,大约有30%-60%患者合并EMs,在诊断为EMs的
目的:  本课题观察加味止嗽散对感染后咳嗽(post-infectious cough,PIC)患者的临床疗效,通过观察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视觉模拟评分、平均起效时间等了解加味止嗽散对风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