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动态观察马来酸桂哌齐特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后缺血周边区磷酸化Akt(phospho-Akt)蛋白的表达的影响,探讨该药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机制。
方法:用线栓法制备局灶性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试验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Ns组)、马来酸桂哌齐特组(CM组)。在脑缺血再灌后1h、3h、6h、12h、1d、2d,3d、7d共8个时间点,动态观察缺血周边区的存活神经元、程序化死亡细胞及磷酸化Akt蛋白的表达。应用尼氏染色显示存活神经元;TUNEL方法检测程序化死亡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Western Blot方法观察磷酸化Akt蛋白的表达情况。
结果:
1.大鼠局灶性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模型成功率为73.6%,总死亡率为16.1%。
2.存活神经元: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比,Ns组缺血周边区存活神经元于再灌后6h开始减少,2d时最少,第3 d较2d增加;CM组再灌6h后各时间点缺血周边区神经元与假手术组相比有明显减少,12h后较NS组多。
3.神经元凋亡: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偶见凋亡细胞,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NS组可见缺血周边区于再灌后3h开始出现TUNEL阳性细胞增加,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d达到高峰,3d后凋亡细胞减少,7d仍有较多表达;CM组与NS组阳性细胞数的动态变化趋势类似,但CM组再灌12h后各时点阳性细胞数显著减少。
4.磷酸化Akt蛋白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显示正常组与假手术组大鼠缺血周边区可见少量磷酸化Akt阳性细胞,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s组再灌后3h可见缺血周边区阳性细胞增加,6h达到高峰,1d回到对照组水平,在第3d出现第二次增加,持续到第7d;CM组:缺血周边区磷酸化Akt阳性细胞数在1~6h和NS组大致相近,12h较NS组明显增加,以后CM组较NS组增加明显,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得磷酸化Akt的蛋白表达变化与磷酸化Akt阳性细胞的变化相一致。
结论:
上调磷酸化Akt蛋白表达从而减少神经元凋亡,可能是马来酸桂哌齐特保护脑缺血损伤的机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