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种与施氮对黄土高原农田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的影响

来源 :甘肃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YANCONG11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我国黄土高原半干旱偏润区不同复种模式的农田耕层土壤(0~10cm、10~20cm、20~30cm)、农作物(大豆、马铃薯、玉米)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测定,分析颗粒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土壤腐殖质碳(胡敏酸碳、富里酸碳)的动态变化,并结合不同作物植株碳代谢产物叶绿素、蔗糖及其代谢酶—蔗糖合成酶(SS)、蔗糖磷酸合成酶(SPS)等活性的动态变化,研究有机碳组分、植株碳代谢产物与产量的相关性,为当地农业生态系统产量效益和生态效益均衡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复种与施氮对土壤颗粒有机碳(POC)的影响冬油菜茬和冬小麦茬土壤POC在作物生长季内有明显的波动性,因作物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大豆、马铃薯、玉米的农田POC积累量分别为1.83~2.16g/kg、1.31~2.80g/kg、1.47~2.23g/kg,大豆、马铃薯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玉米呈先升后降再升的变化趋势,3中作物农田POC的含量在整个生育期内整体都呈增加的趋势。冬小麦茬有利于大豆、马铃薯土壤POC的积累,而冬油菜茬利于玉米土壤POC的积累。冬小麦茬大豆、马铃薯土壤POC含量分别高出冬油菜茬0.02~0.29g/kg、0.13~0.69g/kg,冬油菜茬玉米土壤POC含量高出冬小麦茬0.01~0.23g/kg。冬油菜茬下复种大豆各施氮处理间土壤POC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马铃薯播后60d,N0、N240处理土壤POC含量差异显著,其余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在玉米播后60d、100d N120处理与N0、N240处理差异显著(P<0.05)。冬小麦茬下在大豆播后20d、80d N240处理显著高于N0、N120处理;马铃薯播后80dN120处理显著低于N0、N240处理,其余生育期差异不显著;玉米各施氮处理差异不显著。复种马铃薯较大豆、玉米有利于土壤POC的积累。大豆、马铃薯土壤POC的积累量N120处理下高于N0、N240处理;玉米土壤POC的积累量N240处理下高于N0、N120处理。冬油菜茬、冬小麦茬中,大豆、马铃薯、玉米各施氮处理中POC的含量和POC/TOC均表现为0~10cm>10~20cm>20~30cm。2复种与施氮对土壤易氧化有机碳(EOOC)的影响不同作物农田土壤EOOC含量动态变化趋势不同,大豆、马铃薯、玉米的农田EOOC积累量分别为0.45~1.06g/kg、0.41~0.98g/kg、0.44~1.07g/kg。大豆农田土壤EOOC呈升—降—升的变化趋势,马铃薯、玉米农田土壤EOOC含量呈相同的变化趋势,即从播后20d开始持续降低至播后100d(成熟期),大豆、马铃薯、玉米土壤EOOC的含量变幅分别为43.21~54.50%、34.87~44.70%、41.50~57.55%。冬油菜茬复种大豆播后40d N240处理显著高于n0、n120处理,马铃薯和玉米在各施氮处理下土壤eooc变化规律一致;冬小麦茬下大豆播后20dn0处理和n120、n240处理土壤eooc含量差异显著,其余处理间差异不显著;马铃薯、玉米在冬小麦茬下其农田土壤eooc的变化不大。复种大豆较马铃薯、玉米有利于土壤eooc的积累。大豆、马铃薯土壤eooc的积累量n120处理下高于n0、n240处理;玉米土壤eooc的积累量n240处理下高于n0、n120处理。冬油菜茬、冬小麦茬中,大豆、马铃薯、玉米各施氮处理中eooc的含量和eooc/toc均表现为0~10cm>10~20cm>20~30cm。3复种与施氮对土壤腐殖质碳的影响大豆、马铃薯、玉米农田土壤腐殖质碳含量均表现为升—降—升的变化趋势,在两种前茬和三种施氮处理下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规律。大豆、马铃薯、玉米农田土壤腐殖质总碳含量分别为2.50~4.13g/kg、1.60~3.85g/kg、2.25~3.82g/kg;胡敏酸碳含量分别为0.80~1.18g/kg、0.66~1.57g/kg、0.73~1.32g/kg;富里酸碳含量分别为1.55~2.91g/kg、0.82~2.35g/kg、1.45~3.06g/kg。大豆在冬油菜、冬小麦两种茬口下n0、n120、n240处理中,播后80d、100d土壤腐殖质碳含量与其他各生育期差异显著(p<0.05)。马铃薯在冬油菜、冬小麦两种茬口下n0、n120、n240处理中,只有n0处理下土壤腐殖质碳含量在播后20d、100d差异显著,其余生育时期差异不显著。玉米在冬油菜茬下n0、n240处理中,播后100d与其他时期腐殖质碳含量差异显著(p<0.05)。复种大豆更有利于农田土壤腐殖质碳的积累,播后100d(成熟期)大豆土壤腐殖质总碳、胡敏酸碳、富里酸碳分别高出马铃薯和玉米0.26~0.48g/kg、-0.07~-0.34g/kg、0.35~0.62g/kg和0.08~0.54g/kg、0.11~0.33g/kg、0.15~0.42g/kg。大豆、马铃薯各施氮处理中10~20cm土层中腐殖质碳的含量均高于0~10cm、20~30cm,各施氮处理差异不显著(p>0.05)。玉米田土壤腐殖质碳的积累在n240处理各土层的腐殖质碳含量显著高于n0、n120处理,各施氮处理下土壤腐殖质碳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4复种与施氮对植株碳代谢的影响冬油菜、冬小麦茬上复种大豆、马铃薯、玉米植株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的动态变化一致,均呈单峰曲线,播后20d积累量高于播后100d。类胡萝卜素的动态变化呈明显不规律性。冬小麦茬更有利于作物植株叶绿素的积累,大豆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分别高于冬油菜茬0.01~0.19mg/g、0.01~0.06mg/g、0.01~0.25mg/g;马铃薯叶绿素b在播后40d、100d高于冬油菜茬0.01mg/g、0.04~0.18mg/g;玉米叶绿素a、叶绿素a+b分别高于冬油菜茬0.09~0.11mg/g、0.04~0.14mg/g。大豆、马铃薯、玉米整个生育期内功能叶片蔗糖含量、蔗糖合成酶活性(ss)、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sps)均随生长进程呈双峰曲线变化。玉米在整个生育期对氮素的需求高于马铃薯、大豆,N240处理下蔗糖含量高于N0、N240处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冬小麦茬三种作物蔗糖合成酶活性(SS)变化幅度大于冬油菜茬。冬油菜茬大豆、马铃薯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SPS)分别高出冬小麦茬0.18~2.05(mg Sucrose/g FW/min)、1.57~3.81(mg Sucrose/g FW/min)。5不同组分有机碳及碳代谢关键因子与作物产量的相关性冬油菜、冬小麦两种前茬N0、N120、N240处理下,大豆农田TOC、POC、EOOC、腐殖质碳各有机碳组分之间差异不显著;冬油菜茬下马铃薯N240处理EOOC与POC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其他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玉米在冬油菜茬N120处理下POC与TOC呈显著正相关(P<0.05),N240处理下腐殖质碳与TOC呈显著负相关(P<0.05),在冬小麦茬N120处理腐殖质碳与EOOC显著负相关(P<0.05),其他处理差异不显著。冬油菜、冬小麦茬下大豆、马铃薯、玉米全生育期内叶绿素a与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叶绿素a+b、蔗糖达极显著正相关(P<0.01);蔗糖与SS极显著正相关(P<0.01);SS与SPS极显著正相关(P<0.01)。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校外青少年对艾滋病的认知及涉足艾滋病高危行为情况,探讨艾滋病相关知识培训对艾滋病的预防作用。方法采用"朋友找朋友"的方式抽样,对样本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调查与
针对短效静脉麻醉药物异丙酚在药物代谢过程中存在强时变性、复杂非线性等特点,以及传统的群体药代非线性混合效应法在建模方法中存在工作繁杂、人为因素多等缺陷,本研究利用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3D博物馆等各式“云展览”大放异彩,展现出文化资源创新转化的潜力和价值。为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培育壮大,进一步拓展博物馆文物资源
目的探讨机械排痰法和传统的人工拍背排痰法对百日咳患儿治疗效果的差异,以此对改善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济南市传染病医院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并确诊为百日咳的
近年来,品牌营销持续高速增长后遭遇瓶颈,随着国内政策的推出,高端品牌在华战略逐步放缓。品牌营销开始进入数字营销的新领域,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数字营销带来了新的机遇。品
目前有关环保投资的研究成果不多,但国外有关环保投资的理论发展相对成熟。基于我国遭遇十面"霾"伏,环境危机甚嚣尘上的背景,文章通过剖析环保投资的内涵,对比发达国家与我国
由于农药的环境持久性以及毒性,饮用水源中的农药微污染成为近年来水环境保护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在众多的微污染水处理工艺中,高级氧化技术(AOPs)被认为是有效的有机物降解
<正>在道教经典中,有一类以"血湖"命名或包含有"血湖"信仰的经典,涉及道经、忏悔、符咒、图篆等内容,诸如《元始天尊济度血湖真经》(《正统道藏》第2册)、《太一救苦天尊说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