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虾蛄消化酶及免疫因子特征的初步研究

来源 :大连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8次 | 上传用户:xiaoniaoh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研究了幼体阶段、温度、盐度、饥饿胁迫以及饵料对口虾蛄不同生长阶段的淀粉酶、纤维素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脂肪酶五种消化酶活力的变化。同时,研究了温度、盐度及饥饿胁迫对口虾蛄成虾血细胞总数、血蓝蛋白浓度、溶菌酶体活性等免疫因子的影响。旨在为不同条件下人工育苗和养殖口虾蛄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发育阶段阶段对口虾蛄消化酶活力的影响测定了口虾蛄假溞状幼体Ⅲ-Ⅺ期以及仔虾期的消化酶活力,试验结果表明,口虾蛄幼体生长过程中,消化酶表现出不同的变化模式:淀粉酶活力先增大,至假溞状幼体Ⅴ期达到峰值后逐渐减小;纤维素酶活力呈现下降的趋势;脂肪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活力则逐渐增大;A/T的比值逐渐减小。2、温度、盐度胁迫对口虾蛄消化酶活力的影响比较了不同温度、盐度胁迫条件下口虾蛄消化酶活力的差别,试验结果表明,在盐度18-39范围内,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随着盐度的升高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纤维素酶活力则在到达某一峰值后上下波动;纤维素酶、胃蛋白酶、脂肪酶活力在盐度27时最高,淀粉酶、胰蛋白酶活力在盐度30时最高。在5-30℃范围内,消化酶活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30℃时最高。3、饥饿胁迫对口虾蛄消化酶活力的影响测定不同饥饿时间对口虾蛄消化酶活力大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消化酶活力随着饥饿时间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除胃蛋白酶在3d时达到最大值外,其余消化酶酶活力在饥饿1d时最高,至14d达到最低值。4、饵料对口虾蛄消化酶活力的影响:比较了不同饵料投喂下口虾蛄消化酶活力的差别,试验结果表明,投喂小球藻组的口虾蛄的淀粉酶及纤维素酶活力最高,蛋白酶和脂肪酶活力最低,变态率最低;小球藻强化的卤虫组酶活力略高于卤虫组的酶活力,小球藻强化的卤虫组变态率更高;投喂酵母强化的卤虫组除了纤维素酶活力在Ⅺ期幼虾时最低外,均表现出较高的消化酶活力,对消化酶活力的影响比较均衡,且具有较高的变态率;投喂糠虾组的的幼体变态率最高,幼体消化酶除淀粉酶外均表现出较高的酶活力,其中,蛋白酶和脂肪酶活力最大。5、温度、盐度胁迫对口虾蛄免疫活性的影响:分析了温度、盐度胁迫对口虾蛄免疫因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盐度18-36范围内,血蓝蛋白浓度、血细胞总数、磷酸酶活力随着盐度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趋势,除了酸性磷酸酶活力至盐度27时达到最大值外,其余的均在盐度30时表现出最大活性;而过氧化氢酶、溶菌酶以及过氧化物歧化酶随着盐度的增加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大,溶菌酶酶活力在盐度27时最小,其余酶活力在盐度30达到最小值。在5-30℃范围内,除了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一直增大外,其余的免疫活性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血蓝蛋白浓度、血细胞总数在15℃时达到最大值,酸性磷酸酶、溶菌酶活力分别在25℃、20℃最大,其余酶活力在30℃表现最大。6、饥饿胁迫对口虾蛄成虾免疫活性的影响测定不同饥饿时间对口虾蛄免疫因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饥饿时间的增加,口虾蛄血蓝蛋白浓度、血细胞总数、磷酸酶活力一直减小,至25d达到最低值;过氧化氢酶、溶菌酶、过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则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过氧化氢酶活力在饥饿5d时最大,其余酶活力在饥饿10d时达到最大值。
其他文献
通过采用单个体养殖实验和生化分析技术,研究了纯化饲料、活饵料和混合投喂(纯化饲料和活饵料交替使用)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trituberculatus)幼蟹(初体重0.5g左右)成活、生长
罗非鱼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之一,具有生长快、繁殖力高、适应性强和食性广等优点,已在世界各地进行了广泛引种与养殖。但是自2009年以来,罗非鱼链球菌病在罗非鱼养
本研究评估了两种规格斜带石斑鱼对n-3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和卵磷脂的需要量,并探讨对其生长性能、存活、饲料利用、形态学指标、体成分、脂肪酸组成、血清生化指标、抗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