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道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协调着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并服务于人类,其合理性和科学性直接影响着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质量。当前,我国城市河道生态修复的指导理论和实践相对于国外还较落后,且河道的现状和需求脱节,因此城市迫切需求能够适应河道景观生态修复的指导理论与实践方法,为打造城市的“绿水青山”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随着绿色基础设施理论(简称GI理论,即Green Infrastructure)的日益发展和完善,被广泛运用于解决城市环境问题,基于GI理论的城市河道景观生态修复方法的研究就是对解决此问题有效方法的探索。将绿色基础设施理论应用到城市河道修复中,帮助改善城市或区域水生态环境,在水生态安全和污染的大背景下,使城市河道不再只是片段式的活动场地,而是一种连续的空间模式及在这一模式下发挥不同生态服务功能的场所。本文在理论方面,通过总结GI理论及河道生态修复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现有理论对城市河道生态修复的指导意义和局限性;通过对合肥市河道景观现状的调研分析及区域相关利益者的调研和访问,在总结河道景观生态问题的基础上,强调对河道景观生态修复的实质就是对河道生态系统的修复,并提出修复的总体框架;通过生态连续性指数计算模型,对城市河道景观连续性进行定量分析研究,从宏观到微观层面总结了河道景观存在的问题和可切入点;在实践方面,通过对比筛选具有研究潜能的单条河道作为具体研究对象,引入GI理论对景观生态问题现状进行分析及总结,提出城市河道的修复流程,识别以单条河道作为网络控制点(Hubs),连通周围湿地公园及生态公园等湿地斑块形成循环的水生态系统,丰富了生物生境,增加生物多样性,促进水体自净,同时通过增加河道连通性,减轻了河道雨洪压力。GI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通过连通生物群落物质和能量交流的景观廊道,旨以实现人类最小干预下流域尺度的河道生态系统自设计功能,本文深刻认识GI网络的连接作用和河道各修复要素之间的潜在关系,从修复的补偿性角度去解决当前城市河道面临的问题,对实现城市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