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r1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分析研究一代大师王国维的悲观主义哲学思想的内涵、来源及对其人生的影响。我们以王国维哲学思想的主要来源叔本华哲学为基础,来比较分析王国维在人生哲学上的主张。我们看到,王国维哲学大体上搬用了叔本华的观点。叔本华认为,世界是意志的表象,而意志的核心则是欲望,欲望是无限的,而欲望的满足却是有限的,因此,人的一生都经受着不能满足的痛苦。叔本华对人生采取一个所谓的悲观主义的态度,而为王国维基本继承。从王国维早年不多的哲学著述看,他更多地只是在做叔本华思想的译介,而少有自己的发挥和批判。王国维在哲学上的贡献,主要在于应用叔本华的观点来分析研究中国古代思想的一些基本概念,这是一个中西比较以及概念史的研究,王国维非常出色地完成了这一任务,对性、理、命做了至今看来都非常有深度有力度的梳理。不过,由于他站在叔本华悲观哲学的立场,得出的结论都是悲观消极的,由于这三个概念都是伦理学的重要概念,是哲学人生观的重要表现,因此,王国维的结论不可避免地要导致他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对人生的总体态度上采用悲观的立场和方式。虽然人永远不可能脱离痛苦,但叔本华以及佛教还相信解脱或来世,而王国维却不信,这一点更增加了他对人生的无望消极态度。 接下来我们分析王国维在《红楼梦》研究中表现出的人生态度。王国维在文学批评上仍然采用悲观主义哲学为其立场,可是对红学来说,考证或索隐方面都已有许多探索,而用悲观主义,尤其是用叔本华的唯意志论来解说红楼之谜,还是比较新颖的。王国维此举使红学研究令人耳目一新,取得了突出成就。值得注意的是,王国维在研究《红楼梦》的过程中,真正想要探索的仍是人生。他利用尼采的观点对叔本华解脱论进行了批判。由于解脱实为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的一个出路,而王国维拒绝这一出路,我们得出结论,他不得不陷入到一个既悲观又苦闷的境地。如果说文学研究能间接表现出王国维的人生取向和态度,所谓借红楼说自己,那么他自己宝爱的《人间词》,就直接表征了他个人的人生态度。我们寻出他的许多词句,充分展现了他苦闷彷徨忧郁的心境。这些都是悲观主义的充分表现。 最后,我们落实到王国维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来,观察悲观主义人生观如何对他的实际人生产生影响。经过对他生平的考察,尤其是众说纷纭的沉湖自尽,我们完全可以看到王国维对待自己的人生的确是悲观的、无奈的态度,他彻底地坚持了悲观主义人生观,走了一个悲剧的人生道路,令人惋惜。
其他文献
延异是德里达解构思想的核心。延异改造自法语差异一词,同时具有差异和延搁的意思。在延异一词的创造过程中就潜藏了德里达解构思想的巨大深意,反主客二分、反言语中心主义等
《中庸》作为四书之一,它经典的地位并没有像五经那样自汉代就已经确立,而是经历了一个不断升格运动的过程。从中唐开始,在儒学的复兴运动过程中,《中庸》越来越受到应有的重
近年来,认知科学哲学研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譬如认知心理学提供了各种认知能力(如视觉、听觉等)的理论以及相应的实验验证,认为可以用计算机来类比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神经生理
技术的安全性是指技术在发明、设计、实验、应用等阶段以及技术产品使用的全过程中,技术对人员、设备、自然环境乃至整个地球资源免遭不可承受风险的伤害程度,或者说是指技术
近几个世纪以来,两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一个生产力飞速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现代化工业社会。与此同时,人类也因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威胁到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这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迫使人类开始反思这一路走来的生产生活模式,并开始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不仅对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反思,更对统治了几个世纪的机械论世界观思维模式进行了反思。低碳经济作为一种以
本文试图通过文本互参的方法来探讨卢梭和马克思的关系。我将注意力着眼于两个文本:第一个是卢梭的《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与基础》;第二个是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
作为英美价值哲学的先驱,威尔伯·马歇尔·乌尔班实现了价值哲学由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化。在这一转化过程中,“评价”问题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积极构建一门价值科学的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