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冠型杨树分枝相关基因PopTAC、PopLAXY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来源 :山东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rdonbe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树木冠型的可塑性使其能够在各种环境中最大限度的接收光照,分枝角度是树木冠型形成的关键因素,然而,对树木分枝角度分子层面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窄冠白杨1号和窄冠黑杨11号为试料,根据Genebank上登录的POPTR0014s09820g、POPTR0001s13570基因,从窄冠白杨1号和窄冠黑杨11号中克隆得到Pop TAC、Pop LAXY基因,对其进行表达量分析,从窄冠黒杨11号中克隆得到Pro TAC、Pro LAXY启动子,构建Pop TAC、Pop LAXY超表达载体及Pro TAC、Pro LAXY与GUS融合表达载体,并将其转化到欧美杨107中,进行基因功能的研究,同时进行GUS染色,分析Pro TAC、Pro LAXY启动子的组织表达模式,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利用RT-PCR方法,从窄冠白杨1号叶片及窄冠黑杨11号茎的c DNA中克隆获得Pop TAC与Pop LAXY基因,Pop TAC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长807 bp,编码269氨基酸,Pop LAXY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长1173 bp,编码391氨基酸。2.以窄冠黑杨11号和中林2025为试材,利用q RT-PCR分析在叶片、茎、腋芽、根不同器官中Pop TAC、Pop LAXY基因的表达量。结果显示,Pop TAC基因在窄冠黑杨11号的表达量由高到低为:叶>茎>腋芽,根中没有表达,在中林2025中的表达量为:茎>叶、根>腋芽;Pop LAXY基因在窄冠黑杨11号的表达量由高到低为:茎>腋芽>叶、根,叶与根中几乎没有表达;在中林2025中的表达量为:茎>腋芽>叶、根,在根与叶中几乎不表达。这表明Pop TAC、Pop LAXY特异性表达的位置不同,可能参与调控的方式也不同。3.以pBI121为表达载体,构建了35S::PopTAC、35S::PopLAXY超表达载体,在此基础上,通过农杆菌介导的叶盘法侵染叶片,将过量表达载体转化到欧美杨107中。经PCR以及q RT-PCR检测,最终获得了3株35S::Pop TAC转化植株,表达量分别是野生型的1960倍、209倍、19倍;获得1株35S::Pop LAXY转化植株,表达量是野生型植株的31倍。4.以窄冠黑杨11号叶片为材料,在其基因组DNA中克隆得到PopTAC、PopLAXY的启动子,长度分别为1245 bp和1214 bp,分别命名为Pro TAC、Pro LAXY。5.将Pro TAC、Pro LAXY启动子片段置换p BI121载体的Ca MV35S启动子,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ro TAC::GUS和Pro LAXY::GUS,并将其转化欧美杨107,获得杨树转化植株,经GUS检测发现,Pro TAC::GUS转化叶片在边缘位置呈蓝色,Pro LAXY::GUS转化叶片在主脉中呈蓝色,颜色较浅,说明Pro TAC在叶片边缘表达,Pro LAXY基因在叶脉中特异性表达,由此说明,Pop TAC、Pop LAXY启动子在组织中的特异性表达有所差异。Pro TAC::GUS和Pro LAXY::GUS在茎、叶柄、根等不同组织的特异性表达结果有待进一步检测。
其他文献
为了探究针叶树种内生真菌的组成、结构及其定殖部位差异,明确呼和浩特市针叶树内生真菌的资源状况。本文对呼和浩特市四类不同栽植地点的五种针叶树杜松、油松、圆柏、云杉
本文以大汶河流域I-107杨树(Populus euramericana‘Nev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了连作对杨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SOC)、有机碳密度(SOCD)和土壤全氮(STN)、土壤全氮密
贮运过程是人参榕(Ficus microcarpa L.f.)出口的必要环节,期间贮运措施的优劣直接影响人参榕的观赏特性和商品品质。针对人参榕在贮运过程中落叶损伤其观赏价值的问题,本试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我国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手段。本论文试图通过对福建省新农村试点园林建设现状调查研究,同时,借鉴国内外
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er Busck)是一种世界性的果树害虫,也是我国重要的果树食心害虫,主要以幼虫蛀食危害桃(Amygdalus persica L.)、苹果(Malus pumila Mill.)等蔷薇科(Ro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 Drury,属鳞翅目Lepidoptera,灯蛾科Arctiidae,为国际国内植物检疫对象。美国白蛾食性杂、繁殖量大、适应性强、危害期长、传播途径广。为深入研究
酸沉降是全球重大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它能够引起土壤酸化、养分流失和有害离子的活化,影响植物的养分吸收和生长发育,威胁生态系统的健康。茶树作为我国南方丘陵山区重要的经济作物,长期受到较强酸雨的胁迫,但至今酸雨对茶园主要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尚无定论。为了探究不同强度酸沉降对丘陵红壤区茶园根际土壤养分供应和茶树体养分含量及其内在关联的影响,于2011年选取典型丘陵中龄茶园为对象,开展模拟pH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