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树木冠型的可塑性使其能够在各种环境中最大限度的接收光照,分枝角度是树木冠型形成的关键因素,然而,对树木分枝角度分子层面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窄冠白杨1号和窄冠黑杨11号为试料,根据Genebank上登录的POPTR0014s09820g、POPTR0001s13570基因,从窄冠白杨1号和窄冠黑杨11号中克隆得到Pop TAC、Pop LAXY基因,对其进行表达量分析,从窄冠黒杨11号中克隆得到Pro TAC、Pro LAXY启动子,构建Pop TAC、Pop LAXY超表达载体及Pro TAC、Pro LAXY与GUS融合表达载体,并将其转化到欧美杨107中,进行基因功能的研究,同时进行GUS染色,分析Pro TAC、Pro LAXY启动子的组织表达模式,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利用RT-PCR方法,从窄冠白杨1号叶片及窄冠黑杨11号茎的c DNA中克隆获得Pop TAC与Pop LAXY基因,Pop TAC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长807 bp,编码269氨基酸,Pop LAXY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长1173 bp,编码391氨基酸。2.以窄冠黑杨11号和中林2025为试材,利用q RT-PCR分析在叶片、茎、腋芽、根不同器官中Pop TAC、Pop LAXY基因的表达量。结果显示,Pop TAC基因在窄冠黑杨11号的表达量由高到低为:叶>茎>腋芽,根中没有表达,在中林2025中的表达量为:茎>叶、根>腋芽;Pop LAXY基因在窄冠黑杨11号的表达量由高到低为:茎>腋芽>叶、根,叶与根中几乎没有表达;在中林2025中的表达量为:茎>腋芽>叶、根,在根与叶中几乎不表达。这表明Pop TAC、Pop LAXY特异性表达的位置不同,可能参与调控的方式也不同。3.以pBI121为表达载体,构建了35S::PopTAC、35S::PopLAXY超表达载体,在此基础上,通过农杆菌介导的叶盘法侵染叶片,将过量表达载体转化到欧美杨107中。经PCR以及q RT-PCR检测,最终获得了3株35S::Pop TAC转化植株,表达量分别是野生型的1960倍、209倍、19倍;获得1株35S::Pop LAXY转化植株,表达量是野生型植株的31倍。4.以窄冠黑杨11号叶片为材料,在其基因组DNA中克隆得到PopTAC、PopLAXY的启动子,长度分别为1245 bp和1214 bp,分别命名为Pro TAC、Pro LAXY。5.将Pro TAC、Pro LAXY启动子片段置换p BI121载体的Ca MV35S启动子,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ro TAC::GUS和Pro LAXY::GUS,并将其转化欧美杨107,获得杨树转化植株,经GUS检测发现,Pro TAC::GUS转化叶片在边缘位置呈蓝色,Pro LAXY::GUS转化叶片在主脉中呈蓝色,颜色较浅,说明Pro TAC在叶片边缘表达,Pro LAXY基因在叶脉中特异性表达,由此说明,Pop TAC、Pop LAXY启动子在组织中的特异性表达有所差异。Pro TAC::GUS和Pro LAXY::GUS在茎、叶柄、根等不同组织的特异性表达结果有待进一步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