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铃薯是甘肃农业发展的战略性主导产业。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infestans de Bary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近年来在马铃薯主产区频频发生,造成严重损失。致病疫霉群体表型结构组成、品种抗病性、环境因子决定了病害的流行程度。本研究以甘肃省马铃薯晚疫病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致病疫霉表型结构、土壤越冬卵孢子的活力与萌发、药剂的田间选择、品种抗病性测定和病害流行预警指导田间防控几方面进行研究,制定马铃薯晚疫病综合治理技术。1.采用国际已知含单显性抗病基因系列品系R1-R11对采自甘肃马铃薯不同生态种植区的75个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的鉴定,共鉴定出45个生理小种,其中生理小种l.2.3.4.5.6.7.8.9.l0.11出现频率最高,占被测菌株总数的22.67%,是甘肃省的优势生理小种。2.对186个菌株进行甲霜灵敏感性测定,28.5%对甲霜灵表现敏感、15.6%表现中抗和55.9%表现高抗。各采集点均发现对甲霜灵表现高抗的菌株,这表明甘肃省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产生抗药性的频率比较高。3.利用已知的A1、A2交配型标准菌株,对147个晚疫病菌株的交配型进行了测定,发现甘肃省马铃薯晚疫病菌交配型有A1、A2、A1A2、SF(自育型)4类,分别占被测菌株的66.2%、20.4%、2.1%、16.3%。4.病原菌卵孢子存活和萌发试验发现在A1和A2交配型匹配,在黑麦培养基上产生卵孢子的量最大。越冬后卵孢子的存活率为19.57%~24.59%、萌发率为3.58%~8.49%。在全黑暗条件和光照黑暗交替条件下,卵孢子的萌发差异不明显。而土壤浸渍液比蒸馏水更适合培养卵孢子。5.利用PCR-RFLP方法对甘肃甘肃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的mtDNA单倍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的mtDNA单倍型为Ia和IIa,未发现Ib和IIb。Ia单倍型菌株分布在A1,A2和SF自育型交配型,分别占被测菌株的28.0%、40.0%和32.0%,90%IIa单倍型菌株为A1交配型。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与mtDNA单倍型无明显的相关性。Ia单倍型菌株均对甲霜灵表现抗性。6.对21个马铃薯品种(系)进行了田间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国瑞1号、临夏0308-2、0527-4、天水05-5-49-2和天水02-3-4对马铃薯晚疫病均表现高抗;天水05-7-5、天水06-3-4、陇薯6号、定西P2和27-7对马铃薯晚疫病表现均中抗;陇薯3号、中薯02175-200、0528-3、庄浪05-7-1和9901-10对马铃薯晚疫病表现中抗至感病;庄浪03-5-7、农大GDF、定西05A-1、LK99、生技所03-1和爱兰1号对马铃薯晚疫病均表现感病。7.选用8个不同生理小种菌株,对甘肃省主栽品种及新品系进行室内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陇薯7号、陇薯8号、庄薯3号和青薯9号对所用马铃薯晚疫病菌表现抗性,陇薯3号、陇薯5号、陇薯9号、陇薯11号对部分菌株表现感病。8.田间药剂筛选试验表明,亚磷酸-氢氧化钠盐病前500倍液喷雾对马铃薯晚疫病有较好的预防作用,防效可达68.00%~74.59%;60%氟吗啉·锰锌可湿性粉剂、50%氟啶胺悬浮剂和DPX-QGU42悬浮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明显,防效分别为91.45%、88.32%、85.01%;生防菌剂寡雄腐霉可湿性粉剂防效达73.76%,而农用微生物菌剂枯草芽孢杆菌防效仅为17.50%~43.78%。9.依据CARAH模型建立了病害预警预报技术,在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控实践中加以运用;分析制定出适合甘肃省马铃薯晚疫病治理技术,为管理部门进行决策及生产部门实际操作提供了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