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快速城市化的关键时期,城市也面临着各式各样的城市病,包括城市蔓延、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秩序混乱等诸多问题。以上城市问题,可以看作是城市空间不能完全满足城市人群的需求的一种体现,也反映出城市空间城市资源未能被城市人群合理及充分利用,暴露出“人地”关系不匹配的尖锐问题。“人地”关系,是城市规划的核心问题,既有研究中,对于“地”的研究经过多代学者的积累,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对于“人”的研究正逐渐成为近年来规划研究的兴起方向。尤其对于当代城市中形形色色的人群,其生活方式不再单一化、标准化,而是趋向于多元化、个性化,导致人群的行为模式变得日臻复杂。如何利用前沿的技术手段,将城市中不同行为模式的人群细分、识别其时空分异特征、并进行刻画,便成为这一类研究的核心及前置性问题。本文试图通过挖掘LBS定位数据,得出城市人群行为的时空分异特征,刻画出城市的行为画像;在行为刻画的基础上,以空间、时间、行为三个标签,刻画时空行为的人群画像,最终试图将人群研究落实到空间,提出城市空间的优化策略。本文的内容架构,可以梳理为,理论综述-测度方法-数据挖掘-行为画像-人群画像五部分。其中,第一章是理论综述,阐述了城市人群研究的理论演进与趋势,以及时空行为产生的背景和研究进展。第二章是测度方法,阐述了LBS数据的起源与应用,归纳了LBS数据用于测度时空行为研究的几个方向,并提出本文应用LBS数据研究人群时空行为的技术路线和数据处理方法,首先使用ST-DBSCAN算法对轨迹点进行停留点识别,其次根据马尔可夫算法,对人群时空行为进行识别。第三章是本文的数据描述章节,采取了数据挖掘层层递进的方式,对人群和行为进行了数据统计和分析。第四章,试图进行时空行为的特征挖掘,描绘总体行为,居住行为,工作行为,生活服务行为,休闲行为,游憩行为的时空分布特征,主要体现在不同的时间切片下这些行为在空间的分布特征,并提出四个行为区:行为强混合区、行为弱混合区、行为单一区、行为稀疏区。第五章是“人群画像”刻画章节,首先构建了以空间、时间、行为三维度的人群分类依据,并基于此,将案例城市威海的人群细分为147类,并归纳其最为典型的十四类人群。并试图回归空间,刻画不同画像下的人群在空间上的分布;最后以“两点一线上班族”为例,描绘了精准人群画像的应用场景。大数据的挖掘和分析,是一个手段和工具,其背后蕴藏的城市问题和城市规律才是城市规划应该关心的,本文认为数据创新和方法创新不是最重要的,能用这些分析和研究为城市以及规划从业者提供新的视角和建议,才是真正的创新。本文试图使用LBS数据研究城市人群时空行为;并进而构建空间、时间、行为三个标签刻画下的城市人群画像框架;根据精准的城市人群画像,针对性地提出城市空间优化策略。人群画像在城市规划领域的研究目前仍然较少,本文提出利用空间、时间、行为三类标签的刻画方法并非最优,仅为一种方案框架的探索,在后续研究中值得进一步深化。人群画像的研究最终如何应用,并落实到空间,也是后续研究中需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尝试通过刻画出他们的空间分布以及空间联系,试图初步为城市规划提供一个研究的视角和分析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