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始建于公元770年,历经千年沧桑。由初创时方形子城到扩罗就翼,与两次围寺入城,而形成了泉州城墙形似鲤鱼的“鲤鱼城”。然而,古城的空间形态是动态的,在民国的新城市运动中,以建设中山路为典型的城市改建改变了古城原有的空间形态。新中国成立后,在新一轮的城市建设中,古老的城墙被拆除,代之以宽阔的城市道路。 二十世纪80年代,迎来“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泉州古城面临旧城更新和交通建设两方面的影响,几百年相对稳定的古城空间形态遭受着巨变,对古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本文在对泉州历史街区研究和泉州多元建筑文化研究以及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将古城空间形态提出来做专项研究,针对目前古城空间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古城空间形态为研究对象,从旧城更新和道路交通两个新的角度和更深层次探讨了古城空间形态的演变问题,最后对古城空间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并给出解决的方法。 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一章绪论,阐明了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共分四章进行分题论述。其中第二章进行概念界定,从了解国内外空间形态研究理论出发,提出综合运用城市空间形态分析方法和整合理论对泉州古城空间形态进行个案研究。第三章从旧城更新来研究古城空间形态演化,从实例分析总结演化的原因、模式及特征。第四章从现代道路交通工程分析古城空间形态演化的原因、模式及特征。第五章对古城空间形态提出整合思维、前提条件和原则,从空间功能、空间元素、空间结构三方面对古城空间形态整合进行了理论分析。第三部分通过分析威远楼地区城市空间二十多年来形态的变迁,笔者提出古城空间形态整合的一种思路——“移聚式整体设计”,强调从古城空间生长机制中寻找获得发展的因素,通过“移”、“聚”两种方式,完成古城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最后一章是对全文进行总结、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展望,使得古城空间形态研究的问题更加完整。 全文是按照从提出问题始,通过调查现状、问题分析,到解决问题终,从理论探讨到与实践相结合的逻辑顺序展开。在具体写作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