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X-连锁低磷性佝偻病(X-linkedhypophosphatemicrickets,XLH)是最常见的遗传性佝偻病,发病率约为1∶12000,其临床特点主要包括身材矮小、佝偻病、低磷血症、近端肾小管重吸收磷障碍以及活性维生素D生成不足等[1-2]。该病的遗传方式为X-连锁显性遗传[3]。XLH的致病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PHEX基因。本研究初步了解X-连锁低磷性佝偻病患儿致病基因的突变频率和突变类型,探讨是否存在突变热点,确定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 方法: 选择2011年9月至2014年3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发育儿科就诊的10例XLH患儿,其中男2例,女8例;年龄10个月至14岁,平均年龄6.23岁;5例有家族史(均为母亲患病),其中2例为同母异父的姐弟。对患儿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记录身高、膝间距和踝间距的具体数值。目前,国内外对XLH的严重程度的界定没有统一的标准,本研究采用身高(矮小程度)和膝间距或踝间距(腿弯程度)两个指标衡量疾病的严重程度。矮小程度根据身高分为:无矮小(>-2SD~<+2SD);轻度矮小(>-3SD~≤-2SD);中度矮小(>-4SD~≤-3SD);重度矮小(≤-4SD)。腿弯程度根据膝间距或踩间距分为:轻度(<3cm);中度(3~6cm);重度(>6cm)。取10例XLH患儿外周静脉血进行PHEX基因测序。经患儿家属知情同意后采集患儿外周静脉血2mL,用TaKaRaUniversalGenomicDNAExtractionKit提取基因组DNA。使用文献中引物扩增,应用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扩增PHEX基因22个外显子及外显子/内含子交界区域。并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评估基因型与疾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0例患儿中,以双下肢弯曲就诊7例,生长迟缓就诊2例,走路无力就诊1例。就诊身高+0.23SD~-3.90SD,平均-1.97SD,其中5例身材矮小(≤-2SD)。“O”型腿6例,膝间距2.7~10.0cm;“X”型腿4例,踝间距1.5~10.0cm。舟状头5例,手、足镯2例,鸡胸和肋缘外翻各1例。10例XLH患儿均检测到PHEX基因突变,其中6例为错义突变,2例为拼接位点突变,1例为框移突变,1例为无义突变。还发现了两个新突变,即c.2048T>C和IVS14+1delAG。PHEX基因的突变类型与矮小程度、腿弯程度之间没有关联(分别P=0.571、0.467);基因的突变位置与矮小程度、腿弯程度之间也没有关联(分别P=0.400、1.000)。 结论: 在本研究中未发现PHEX基因存在突变热点;错义突变是XLH患儿最常见的突变类型;c.2048T>C和IVS14+1delAG是PHEX基因的两个新突变。PHEX基因的突变类型和突变位置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无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