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语中的非宾格性和非作格性——以两字汉语动名词为中心

来源 :大连海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hdgc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的日语教育中,动词被单纯划分为自动词和他动词两类,而自从非宾格性和非作格性这一理论被介绍到日语中后,日语的自动词则被分为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两者的区别为动词所表示动作有无意志性。非宾格性和非作格性理论被广泛应用在各种语言中,且说明了各种各样的语言现象。但是通过大量资料我们不难发现,在中国的日语教学中这个概念几乎很少被提到,而且,迄今为止关于非宾格性和非作格性的讨论几乎都围绕着和语动词进行,涉及到汉字动名词的研究少之又少。因此我们有必要从非宾格性和非作格性这一观点出发,对日语的动名词性质和其句子结构进行研究。基于以上因为,本论文对动名词中的自动词进行了研究,主要由以下五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首先明确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对象、方法后,在总结相关先行研究基础上对本论文进行了明确的定位。本论文选取了具有自动词用法的3518个两字汉语动名词为研究对象,从非宾格性和非作格性这一角度出发,采用语意论和句法论的观点对动词性质和句子的结构特征进行考察。   第二部分对汉字动名词进行明确的定义,然后将选好的汉语动名词划分为非宾格动名词和非作格动名词,并对其的意义和其所在句子的句法结构进行了具体分析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的性质和其句法结构极为不同。   第三部分则对这一性质对句子结构的具体影响做出了具体分析,众所周知动名词必须与“する”结合才可发挥其动词的机能,研究结果表明在“動名詞+する”一句中,非作格动名词可以插入“を”,而非宾格动名词则不可以插入“を”。   第四部分对如何将非宾格性和非作格性这一概念运用到我国日语教学进行了探讨,本章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切入,为如何提高国内学习者的日语水平提出了具体的实践方法。第五部分是对本论文的综合性考察,总结了研究成果,同时也提出了本论文的不足之处和今后的课题。   本论文如果能够为我国日语学习者理解并掌握两种不同性质的自动词——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的学习起到些许的帮助,笔者将深感欣慰。
其他文献
唐·德里罗是二十世纪末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后现代主义作家之一。作为一位多产作家,德里罗凭借着1985年出版的“突破之作”《白噪音》受到批评界广泛好评,并于1986年获得“
随着跨文化适应研究广度和深度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不同背景的研究者将兴趣集中在对跨文化能力的概念、理论和应用的研究。但是目前大部分跨文化能力模型构建、培训设计、教学
三基地Timing、防守压力与转型后期  通过早期对地图的控制,在中期更早地开启自己的三基地、推迟攻防升级时间,可以使得神族中期的部队数量远多于正常情况。甚至可以跳过锻炉科技,将农民停在52个,将比赛押宝于3矿一波。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假一波真运营,而这些战术选择所需要做的,则是你中前期闪烁追猎对对方的骚扰。通过这些骚扰,无论是3矿多兵营还是处巨像甚至是出闪电兵,只要能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这样在战场上
生态神学(Ecological Theology)是20世纪60年代首先在神学领域兴起的一场运动。当时,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部分神学家意识到人类有必要对地球进行生态关怀,对付生态灾难。
早在1972年“僵化”这一概念被Selinker引入二语习得领域,使得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们对这一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僵化是二语习得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有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