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错配是发展中新兴市场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金融现象,这些新兴市场国家在发展初期主要是债务型的货币错配,即外币债务大于外币资产。由于两者存在缺口,导致存在外债违约的风险,甚至发生货币危机。一般来说,危机发生以后,这些国家纷纷采取相关措施,缩减本国的货币错配缺口,使得本国的货币错配由债务型向债权型转变,这个过程积累了不同数额的净外币资产,于是产生了新的债权型货币错配问题。我国作为发展中的经济大国,也不可避免的存在货币错配问题,当然我国的货币错配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当前最显著的问题是,中国外币资产和外币负债增长的不均衡,使得两者产生了明显的货币错配缺口,积累了巨额的净外币资产头寸。2005年7月我国对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而在汇率改革之前,我国实行的基本是固定汇率制度,汇率由外汇部门控制。汇率改革以后,人民币一直面临升值的压力,兑换美元的比例逐渐下降,这将导致我国外币资产不可避免的面临损失的风险,并且这种风险逐步的由宏观经济向微观层面扩散。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中国特殊的经济现实,研究了中国的货币错配问题。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共分为5章。第1章,引言。这一章首先介绍了本文的写作背景、问题的提出及问题研究的意义;其次翔实准确的描述了当前国内外对于该问题的研究现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最后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写作的基本框架。第2章,货币错配相关理论与模型。首先,这一章结合要研究的问题,选取一部分本文研究中涉及到的经典理论模型进行详细的描述,为随后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然后根据本文研究的问题,简单介绍了后面章节实证检验中用到的模型方法。第3章,我国货币错配测算与分析。在这一章,首先分析了货币错配产生的引致原因,构建了货币错配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然后借鉴经济景气指数的合成方法,运用主成分分析(PCA)计算了我国的货币错配水平,并对未来的货币错配水平进行了预测;最后通过检验国际上发生过货币危机的相关国家的货币错配程度,来验证该指数的合理性。第4章,货币错配影响因素实证检验。本章首先研究了中国存在这么大的债权型货币错配的原因,选取了相关变量作为我国宏观经济层面的代理变量;然后实证检验了货币错配缺口变化量与汇率、利差、通货膨胀水平、国内资本市场原罪程度的关系,检验方法包括长期协整关系、线性和非线性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最后通过对导致我国货币错配的影响因素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通过相关的实证检验,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首先,通过分析货币错配的引致原因,选取了四类共八个经济指标组成货币错配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合成了我国的货币错配程度综合指数(简记为GICM),刻画了我国的货币错配水平,认为我国存在较严重的债权型货币错配。然后,采用ARIMA模型,得到我国货币错配指数的预测值,虽然未来三年的货币错配程度有所下降,但仍处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通过利用国际上发生过货币危机国家和地区的数据,合成了相关经济体的货币错配程度指数,检验该合成指数是合理有效的。其次,分析了影响我国货币错配程度的国家宏观因素,选取相关的代理变量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汇率水平、利差和国内资本市场原罪程度与货币错配缺口存在长期的正相关关系,并且这些变量的当期影响比较显著。再次,通过建立的VAR模型检验了相关变量与货币错配缺口的线性与非线性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得出变量间的非线性Granger因果关系相对更显著;最后,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进一步研究了相关变量对货币错配变化的影响机制,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给相关变量一个正的冲击,都会引起货币错配变化正的反应,但是影响程度不同,其中汇率和利差的影响相对比较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