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线粒体12S-16S rDNA、D-loop、COI对不同地区绒螯蟹进行PCR-RFLP分析

来源 :大连水产学院 大连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tlic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PCR-RFLP技术,分别对中国大陆不同地区的绒螯蟹和1个俄罗斯地区的绒螯蟹的线粒体12S-16S rDNA、D-loop控制区和细胞色素酶亚基Ⅰ(COI)进行了多态性分析。对绒螯蟹的分类和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中国大陆10个地区的绒螯蟹和1个俄罗斯地区的绒螯蟹的线粒体12S-16S rDNA约1 700bp的片段进行了扩增,应用1 2种限制性内切酶对该PCR产物进行了RFLP分析。在应用的12种内切酶中有切点的有6种:DraⅠ,HindⅢ,HaeⅢ,TaqⅠ,HinfⅠ和Rsa Ⅰ。¨个地区的绒螯蟹线粒体12S-16S rDNA经RFLP分析,共得到4种限制性酶切类型。2.通过对中国大陆12个地区的绒螯蟹和1个俄罗斯地区的绒螯蟹的线粒体D-loop控制区约700bp片段的扩增,应用13种内切酶对该PCR产物进行了RFLP分析。3.通过对中国大陆11个地区的绒螯蟹和1个俄罗斯地区的绒螯蟹的线粒体的细胞色素 氧化酶Ⅰ(COI)约700bp片段的扩增,选择性的应用5种内切酶对该PCR产物进行了 RFLP分析。
其他文献
本研究以我国南方沿海一带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黄鳍鲷(Acanthopagruslatus(Houttuyn))为研究对象,对其与免疫相关基因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进行克隆,并将其推导
通过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猪油、鱼油和磷脂,制成5种配合饲料,并用新鲜缢蛏作为配合饲料的对照.经过7个月的饲养实验,系统研究了不同脂类营养对中华绒螯蟹亲本培育、生
本文阐述了形态测量学中一类重要的研究方法——轮廓形态测量法的基本概念和发展,总结了轮廓形态测量法在生物分类学研究中的应用,将轮廓形态测量法与另一类重要的形态测量学方
我国是世界第一产珠大国,目前珍珠总产量高达1800多吨,占世界珍珠总产量的90%以上。在这1800多吨的总产量中,淡水珍珠占98%以上,其中90%以上是由三角帆蚌育出的。目前我国养殖的三角
以杂交稻五优308为试验材料,研究壮秧剂施用量对杂交稻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壮秧剂可显著改善晚稻分蘖进程,分蘖早发快长,显著提高分蘖成穗率;优化群体整齐度
基于Lyapunov稳定性理论,推导出时滞系统的时滞独立稳定充分条件方程式,并给出了定理的另一种表述形式.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几个判定线性时滞系统独立稳定的简单判据.还讨论了时滞系统的指数
由于近20多年来,海洋捕捞力量超速增长,东海主要经济鱼类资源状况总体已严重衰退,但近年来资源监测和捕捞资料显示,刺鲳这种过去只有少量兼捕的非传统捕捞对象的渔获数量上升趋势
运用组织学、组织化学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了文蛤粘液细胞的类型、分布及组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文蛤粘液细胞主要分为四种类型:Ⅰ型:ABPAS(pH2.5)染色呈红色,AB阴
江苏文蛤(Meretrix meretrix)属于较为独特的地理种群,为研究江苏文蛤生长特点及繁殖特性,于一年时间内在江苏海域的东凌、新港、吕四、大丰等采样点,定期取样,测量各采样时期的
本文以我国重要的增养殖贝类—魁蚶为研究对象,评价了魁蚶对筒柱藻的滤食效应,分析了其对饵料生物的滤食能力、功能反应类型及滤藻效应特征;探究了青岛灵山湾海水增养殖区内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