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发展对南昌市水系结构与河网连通性变化及其调蓄能力的影响研究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昌市湖泊众多、水系分布密集,市内有赣江穿流而过。作为江西省会城市,南昌近50年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程度较高。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人类活动对土地的利用变化也日益频繁,而城镇用地的明显扩张直接反映了这一现象。其中,扩张过程中包括对水域的扩张,同时也伴随着城市建设对水系的改造,例如玉带河等人工河流的挖建以及赣江南昌段频繁的采砂活动,从而导致研究区河网水系结构与连通性以及调蓄功能发生相应的改变,本文的任务就是分析比较这三方面在南昌市开始城市化进程以来发生的改变。本文利用ERDAS与ArcGIS对南昌市1990年、2000年、2010年三期遥感影像图进行土地利用解译,分别得到三期的城镇、耕地、水域、草地、林地五类用地的面积,并对其进行逐期变化幅度、速度、相互转移量的研究分析。结果显示20年间,(1)城镇用地增加104.7%,相应面积290.3km2,水域面积减少5%,相应面积86km2;(2)土地年均变化率0.59%,相应变化面积43.68km2;(3)城镇用地转化成水域的面积为6.5km2,水域转化成城镇用地的面积为50.6km2。研究区水域面积随城镇用地增加而缩减。基于1958年地形图与2010年江西省水系图并提取出两期南昌市城区水系图。论文采用水面率、河网密度、河网复杂度三个评价指标对比分析两期水系的结构变化特征,并以赣江中心线为界,划分南北区,引入图论理论分别讨论两个区域的水系连通性。结果显示:(1)研究区支流数量明显减少,三级河流消失,由于末梢河流的减少导致原来部分二级河流降为一级河流,致使一级长度增加。(2)由于研究区水域遭到填埋和利用导致水面率和河网复杂度下降,但因人工河的开挖,导致旧城区河网密度上升。(3)1958年赣江以北区域水系连通度大于2010年的,但南区的连通度却小于2010年,表明人工河流的挖建提高了赣江以南区域的水系连通度。本文选取槽蓄容量C、可调槽蓄容量AC、单位面积槽蓄容量SR、单位面积可调槽蓄容量ASR四个评价指标计算并对比分析研究区1958年和2010年赣江南北区的调蓄能力变化。结果显示:(1)研究区2010年赣江以北的支流水系ASR较之1958年大幅下降,但湖泊ASR有较大提升幅度。(2)人工河流的开挖增大了河网调蓄能力,相比同一区域的1958年水系有大幅提升。(3)赣江南昌段开始城市化进程以来受到大规模采砂,其河底高程逐年下降,对应水深逐年上升,因此调蓄能力也因采砂活动大幅提高。
其他文献
调水工程多数采用明渠(包括无压隧洞或涵管)输水,但由于具体结构、地形或建筑物交叉等因素的限制,调水工程常采取明渠和压力管道相结合的形式,如在明渠之间布置一段有压管道(
卧倒门是船坞坞门的一种型式,主要用于干船坞,近年来随着船坞建设的发展,得到了普遍应用。它的卧倒与浮起是通过调节空气操作舱的进出气流实现的,对船坞的起卧性能起着至关重
红壤和紫色土是长江中上游地区的两种最具代表的水蚀性土壤,目前该区域土壤厚度普遍仅30~50cm,只为黄土的1/200,在强烈的侵蚀作用下有限的土壤资源将很快流失殆尽。随着开发建
  超长钢结构中的温度应力若无法通过构造措施有效地释放,会对结构产生较大的影响。本文综述了以往相关研究成果,采用计算软件MIDAS/Gen对邹城国际会展中心的整体结构进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