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意象视域下唐诗英译的“虚”“实”再创作研究 ——以许渊冲、庞德为例

来源 :四川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anna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唐诗在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中西方文化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别,如何通过英译使得唐诗更好地彰显中华文化特色,展现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不同的译者会凭借其自身的理解和文化背景对原诗进行再创作。翻译不完全是语言之间的转换,也是文化之间的调适,因此,处理不当译作也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是古诗的精髓之处,庞德作为中国文化的解读者,翻译界认为他运用一系列的手法突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主义,很好地彰显了原作的神韵、情感,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语言与文化的僵化局面。笔者认为,庞德的再创作英译手法提供了新的英译技巧,开拓了更大的探索空间,遗憾的是它没能恰到好处地传达出原作的韵味。中国诗歌的意象强调的是“虚”,即人主观意识中的设想、梦境,情感等情景交融的东西,是通过诗人自己想象获得的部分,而庞德所注重的是“实”,可以说中国古典意象的精髓内核是庞德的意象主义诗歌译法无法完美传递的。以此作为背景,本篇将庞德的中国诗歌英译作品集《华夏集》和许渊冲所翻译的《唐诗三百首》作为研究案例,以此展开关于动植物“虚”“实”意象等方面的分析,并在归纳整理的基础上,研究许渊冲、庞德进行英译时使用的翻译办法,分析将意象翻译变成情感呈现的路径,进一步探析中国原诗意象“虚”与“实”的具体转化、传达方式,以此分析翻译家在原作意象方面的理解与二次创作并展现原作艺术魅力方面的办法,确定唐诗进行意象英译时的具体原则与目标以及对意象进行二次创作时的具体魅力再现方式,最后从比较文学译介学的角度深入译作理解与二次创作的根源和结果进行分析。本文基于上述研究目的,以许渊冲、庞德为例,对聚焦意象视域下唐诗英译的“虚”“实”再创作研究与探索,主要从以下五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为唐诗英译中的“实”意象蕴涵;第三部分为唐诗英译中的“虚”意象蕴涵;第四部分为唐诗英译的译介学思考;第五部分为结语。
其他文献
在传统的诉讼类型“三分说”中,形成之诉是否有其独立价值一直存在分歧,而在对诉讼类型理论的深刻剖析下,形成之诉因其并不具有给付内容而与给付之诉不能相容,对现存法律关系或法律事实状态的态度差异等不能与确认之诉并为一列,加上形成判决特有的形成效果,可以认为“三分说”是符合法理精神以及实际需求的,此种分类,对争议焦点的整理、诉讼标的理论的发展、既判力理论的研究具有重大助益。然而传统观点将形成权作为形成之诉
学位
在现实生活中,因工伤亡是一种不可避免且时常发生的现象。根据现行法律的规定,与用人单位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因工伤亡的可以申请工伤保险赔偿。工伤保险基金在为因工伤亡者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用人单位的损失。但对于上述超龄劳动者来说,其能否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这一问题有很大的争议。由于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性法规等对此规定错综复杂,司法实践中有着大量同案异判的现象。根据相关法律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与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人们的生活和消费方式逐渐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绿色、健康、方便的食品越来越得到消费者的青睐,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焦点。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销售渠道和销售方式越来越多,食品行业如果不转变观念,仍按照传统的营销模式,将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这就要求企业不得不创新营销策略,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使企业在众多的同质化产品中脱颖而出,提高市场占有率和
学位
学位
学位
目前最新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将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定为是一项重要的培养目标。因此,文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教材文化内容的选择和安排是否合理对于文化教学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新标准的实施,各种版本的新初中英语教材相继出现。面对多样化的教材,对于教材文化内容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选取沪教版英语教材和仁爱版英语教
学位
学前教育主要以接受义务教育之前的三岁以上的儿童作为教育对象,是基础教育的最基础部分。随着法治的发展,学前教育发展的速度正在不断加快,确保学前教育发展的法治理念已深入人心,学前教育的立法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宪法的指导下,根据相应的法律,已制定了教育法、教师法、促进私立教育的法律、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等,学前教育法律体系初现雏形。截止至2019年底,我国尚未出现专门的《学前教育法》,各省市根据各地经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