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国家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来控制入侵植物。然而,生物防治除了可以对入侵植物进行生态控制外,也可以施加选择压力,驱动入侵植物适应性进化。目前,入侵植物生物防治后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植食性昆虫的抗性或者抗性性状上,而对耐受性的关注却较少。此外,入侵植物的这种适应性进化也可以反过来影响生物防治昆虫的取食,进而影响生物防治的效果,但是很少有研究对其评价。因此,研究入侵植物生物防治后不同防御策略的进化趋势,以及适应性进化对生物防治效果的影响,既可丰富和完善植物与天敌的共进化理论,也有助于预测生物防治的长期效果,并为未来生物防治方法的改进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本研究以菊科恶性入侵植物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及其专食性昆虫广聚萤叶甲(Ophraella communa)和广食性昆虫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为研究体系,比较不同豚草种群对专食性昆虫和广食性昆虫抗性和耐受性的适应性进化,以及这种适应性进化对生物防治效果的反馈。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入侵植物生物防治后抗性的适应性进化首先进行了生长测定,比较了广聚萤叶甲和斜纹夜蛾在豚草防治种群和未防治种群上的生长发育。研究发现广聚萤叶甲在两类豚草种群上的生长发育速率没有显著差异,斜纹夜蛾的测定也得到相同的结果。广聚萤叶甲和斜纹夜蛾的生长发育速率均与豚草防治时间的长短无显著相关性。此外,本研究测定了豚草防治种群和未防治种群的化学抗虫物质绿原酸含量和物理抗虫性状毛状体密度。研究发现两类豚草种群的化学抗性和物理抗性均无显著差异。绿原酸含量和毛状体密度与豚草防治时间的长短也无显著相关性。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豚草抗性在生物防治后未发生显著的适应性进化。2.入侵植物生物防治后耐受性的适应性进化比较了豚草防治种群和未防治种群被广聚萤叶甲和斜纹夜蛾取食后的恢复生长能力。研究发现两类豚草种群在被广聚萤叶甲取食后的耐受性指数无显著差异,斜纹夜蛾的研究也得到相同的结果。广聚萤叶甲和斜纹夜蛾的耐受性指数均与豚草防治时间的长短无显著相关性。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豚草耐受性在生物防治后未发生显著的适应性进化。3.入侵植物适应性进化对生物防治效果的影响比较了豚草防治种群和未防治种群被广聚萤叶甲防治时的表现。研究发现已被生物防治的豚草种群的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未被生物防治豚草种群的地上生物量;豚草的地上生物量与豚草防治时间的长短呈显著正相关。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豚草生物防治后其生长速率发生了适应性进化,这种进化削弱了生物防治的效果。本研究比较了入侵植物豚草生物防治后抗性、耐受性的适应性进化趋势,以及这种适应性进化对生物防治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入侵植物豚草在生物防治后抗性和耐受性未发生适应性进化,但是豚草的生长速率显著提高。从目前来看,很多国家都采用从原生地引入专食性昆虫来遏制入侵植物,然而引入专食性昆虫后入侵植物的生长速率更快,因此未来可能需要重新评估生物防治对入侵植物的综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