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针对留学生对汉语表示抽象意义的介词结构“在X上/下”的习得过程,在现代汉语语料库句法和语义类型统计研究的基础上,对两种介词结构进行对比分析,同时以实验设计的方式探讨留学生这两种介词结构的习得情况,考察虚化方位词“上/下”和介引成分X中心词的习得情况,考察“上/下”不同的语义类型因素、X中心词的频率因素、留学生水平的因素对习得的影响,并进一步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习得的成因和制约因素,以期对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通过分析和讨论,我们得到了如下结论:1)表示抽象意义的“在X上”与“在X下”在现代汉语语料库中的分布具有不平衡性,“在X下”表现出比“在X上”更鲜明的表示抽象意义的倾向。现代汉语的这个不平衡性特征决定了留学生表示抽象意义的“在X下”的习得比“在X上”的习得更难。2)留学生的习得过程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不论虚化方位词“上/下”的习得、还是X中心词的习得,都是随着留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习得的效果越来越好。3)“上/下”的语义类型影响虚化方位词“上/下”的习得和X中心词的习得,各种语义类型存在难度差异。4)X中心词频率因素影响X中心词的习得,高频中心词的习得好于低频中心词的习得。5)两种介词结构的习得经历了由不具备完整的方位词意识到具备完整的方位词意识的过程;方位词的习得经过了由不会使用方位词到方位词的误用、混用最后到正确使用方位词的过程;留学生X中心词的习得过程经历了由语义范畴模糊到语义范畴清晰的过程。6)“在X上”要求前面的X的语义特点具有[+空间性][+二维性][+强状态性][+具体可转化性],谓词性成分具有[+受控性],而“在X下”要求前面的X的语义特点具有[+弥漫性][+覆盖性][+发散性][+三维性][+环境性],谓词性成分具有[+施控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