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7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以来,中央及地方财政安排大量资金以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制度。为了促进财政补贴农业保险的可持续性,有必要对财政补贴农业保险效果作相关的评价研究,分析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影响财政补贴资金运营效率的因素是什么,怎样提高补贴效率等。四川农业保险的开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尤其是生猪保险,2007年至2010年,四川省政策性生猪养殖保险试点工作已从零星探索跨入规模发展阶段。基于此本文对其试点的开展情况和财政补贴效率做深入的分析与探讨。本研究首先对四川省政策性生猪养殖保险试点情况作描述分析,并以政策目标为依据对其社会效果作一般性评价;然后从投入产出角度,运用DEA-Malmquist评价模型对七个试点市州的生猪保费补贴效率作实证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从社会效果来看,政策性生猪养殖保险对分散生猪养殖风险、稳定农户正常的生产生活等方面的作用已经凸显。从政府角度讲,对生猪养殖保险进行财政补贴,有助于分散生猪产业的自然风险,稳定农户生猪养殖积极性,保障生猪市场供应,也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救灾;从农户福利上讲,生猪养殖保险可以构建一个农村社区安全网,减少灾害对农民生产生活的影响,提高农户福利。但同时由于相关法律政策的缺位和风险管理技术的缺失,假案、重案现象突出,带来高死亡率和高赔付率,影响生猪保险效率的发挥。(2)从投入产出角度看,生猪养殖保险的保费补贴总体上是低效率的,生产率平均下降2.7%。对影响因素进行分解,技术水平的变动是影响效率指数的主要原因,对生产率指数变化有82%的拉动效果;财政资金未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主要原因是规模效率指数处于下降状态,并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经营管理水平进步带来的技术效率增长。从时间序列纵向分析,补贴效率随着补贴方式、补贴比例的调整和相关从业人员技能的提高正在逐渐改善。分区域分析,平原地区和山地地区效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丘陵地区生猪保险保费补贴效率最明显,增长4.4%。鉴于此,做出以下建议:首先完善农业保险相应的法律法规,使生猪保险的各个环节有法可依;其次,提高保险补贴各流程相关工作人员在条款设计、保费测算、风险管控、查勘理赔等方面的技术,促进补贴技术水平的进步。另外,根据各个试点的地区经济状况,应适时实地调整“低保障、广覆盖”原则下的资金补贴规模,逐步建立有弹性的补贴标准,以达到最优投入。另外可尝试在平原和山地地区因地制宜推行现代生猪养殖模式,提高生猪产业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