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旨在研究“歌剧”这一外来艺术形式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传入中国以来,我国在学习西方音乐文化为背景的探索和发展道路上,遭遇“后殖民”的困境与尴尬。本文试图把“中国歌剧”放在近现代历史之中,在近现代那种特殊的历史氛围和音乐文化的熏染之下,利用当代西方文论特别是后殖民主义的观点深入探讨“五四”以来那种特殊的西方话语对“中国歌剧”诞生前后的发展进行解读。并提出如何使我们自己的传统音乐文化与歌剧这种外来的艺术形式高度融升,形成具有自己国家和民族独特气质的“中国歌剧”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惟有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立足本土,结合时代,给予创造性的发挥,才能使中国歌剧立于世界艺术之林,而不是跟在西方歌剧的后面亦步亦趋。本论文除导言、结语外,由四部分构成:引言部分包括选题的意义,对后殖民主义相关文论和中国歌剧的发展及其作品的研究现状,本文研究的创新点以及研究的方法等。一、后殖民主义理论概述。这一部分是对后殖民主义的来源、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兴起、以及这一理论在中国的产生的影响进行阐述。二、中国歌剧发展管窥。主要介绍了“五四”以来西洋歌剧在中国的传播,中国歌剧诞生(《白毛女》诞生为标志)前、以及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歌剧的发展状况。三、中国歌剧——混合文化身份的“合成者”。这一部分运用了后殖民主义理论中所提到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文化身份问题”为切入点,对“中国歌剧”诞生前后的发展进行解读,并指出如何构建中国歌剧文化主体。四、超越表象,寻找中国当代歌剧发展的出路。这部分从中国当代歌剧的多元化发展以及对中国当代歌剧发展的思考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本文的结语部分总结性的表述了中国歌剧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中以何种姿态应对信息化、经济的全球化、文化艺术多元化的冲击,以及对中国当代歌剧发展道路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