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舆论是社会舆论的映射。在新媒体环境下,每个人都手握麦克风,可以自由传播和发声,但校园舆论管理不能模糊边界。大学生在面对来自周围和社会网络的多源信息、多价值观的冲击时,校内舆论应运而生,它引导着部分学生情绪、思想以及价值观念的转变。目前,许多高校管理者以及师生在舆论方面重视程度不高,容易造成在社会热点问题冲击下,校内舆论迅速发酵而应对不当的情况。在严峻的现实环境下,新媒体充分发挥其“双刃剑”的作用,极大加速了信息传递效率和影响范围,但我国高校在舆论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有待改善之处,尤其是社会突发事件爆发后,学生情绪化、理想化的观念容易产生网络谣言,网络审判甚至校园暴力行为,校园舆论偏离正确探讨的轨道,因此高校舆论引导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重点关注校园舆论的传播机制,通过对近十所首都地区高校的职能部门管理人员访谈调研以及其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的总结,分析了学生们利用互联网、手机等自媒体终端进行舆论传播的模式和特点,从校园舆论的产生、扩散、高潮到衰退的时间轴进行了研究,树立了目前高校在舆论应对方面存在的不足,并从学校责任主体、应急机制等角度提出对策性建议。本研究认为,高校舆论的兴起必然是由于学生利益诉求相关联的社会或校内突发事件,其本身并无问题,在多方面不当的综合作用下才会爆发成舆论事件,学校管理者应该高度重视校内舆论,提高辅导员和网监部门的敌情发现意识,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同时不断完善校园舆论监管、应急机制和法制教育,将高校舆论在合理合法的环境下正常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