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后,中国的一些激进民主主义者接受并宣传马克思主义,他们以李大钊、陈独秀、杨贤江等人为代表,被称为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他们是中国最早觉悟的和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国情和人民悲惨的生活状况,使他们义不容辞地担负起救国救民的重任,对青年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便是他们寻找到的治世良方之一。受“国民性改造”热潮的影响,李大钊、陈独秀和杨贤江深知青年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才能保证他们的行为不偏离正确的航道,为此他们在继承中国儒家思想中的精华,借鉴西方思想中合理成分的基础之上,在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实际和国情,提出了包括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在内的一系列的德育思想。他们的德育思想并不仅仅停留在纸上或者是口头的说教上,而是通过他们身体力行和影响力,在不少高校得到了实践,不仅如此,受众也超越了青年这一单一阶层而成为包括工人、农民在内的众多群体,影响范围也由城市波及到了农村,他们把仅对青年进行的道德教育活动变成了众多阶层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德育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中国化产物,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的应时而生具有历史进步性;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德育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中国本土道德思想结合的早期范例,由于受特定的时代条件以及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思想的成熟程度的制约,有它无可避免的局限性和不成熟的一面。然而,我们在分析他们的思想时,千万不可求全责备,应该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把它还原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古今对比、前后对照,这样才能估量出它的真正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