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免疫排斥反应仍然是目前造成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手术失败的最主要原因。高效系统免疫抑制剂的发现及其联合应用使临床组织,器官移植的急性排斥反应大大降低,移植物的存活时间明显延长。但明显的毒副作用(如对重要脏器的损伤、降低抗肿瘤及抗感染免疫力等)及对治疗慢性排斥反应效果较差等问题,均限制了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因此,相关学者尝试通过诱导移植免疫耐受来避免免疫抑制剂的长期应用及克服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目前国内外许多研究均证实,前房相关免疫偏离(chamberassociatedimmunedeviation,ACAID)与角膜植片的存活息息相关。近几年的研究发现,在外周免疫赦免和诱导ACAID的过程中,CD4+CD25+和CD8+CD103+T淋巴细胞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们作为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Tcell,Treg),参与抑制迟发性超敏反应(delayed-typehypersensitivity,DTH)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Tlymphocyte,CTL)的活动。目前对于调节性T细胞在诱导ACAID过程中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葡萄膜炎方面,在角膜移植领域的研究甚少。
本研究拟对参与ACAID的调节性T细胞在同种异基因角膜移植术中的效应进行研究。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拟从小鼠角膜移植模型入手,了解CD4+CD25+T淋巴细胞与CD8+CD103+T淋巴细胞及其下游细胞因子在小鼠同基因与异基因角膜移植中的作用与表达变化情况;第二部分拟通过不同品系小鼠的异基因角膜移植模型,了解CD4+CD25+T淋巴细胞与CD8+CD103+T淋巴细胞及其下游细胞因子在不同品系小鼠角膜移植免疫排斥中的效应以及表达变化情况是否相似,以进一步验证CD4+CD25+T淋巴细胞与CD8+CD103+T淋巴细胞在角膜移植与免疫赦免中的效应。
第一部分
CD4+CD25+与CD8+CD103+调节性T细胞在小鼠同基因与异基因角膜移植中的效应研究
目的:研究CD4+CD25’和CD8’CDl03’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Tcell,Treg)在小鼠同基因与异基因角膜移植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下游细胞因子的含量改变。
方法:实验组以BALB/C(H-2d)小鼠为受体、C3H/He(H-2k)小鼠为供体,建立同种异基因角膜移植模型;对照组受体及供体均为BALB/c小鼠,观察术后植片的存活率、排斥反应时间;组织病理学检查术后3天、7天、4周及8周各时间点角膜植片中炎症细胞浸润与角膜新生血管生成;流式细胞仪检测术前、术后3天、7天、4周及8周各时间点受体外周血和脾脏中CD4+CD25+Treg及CD103+CD8+Treg的表达变化;同时ELISA检测血清与房水中IL-10、IL-4、IFN-Y及IL-1β的表达变化。
结果:实验组角膜植片免疫排斥发生时间为7天~4周,平均存活时间为(14.79+1.02)天,对照组植片术后保持透明,观察期(8周)内未发生排斥反应,存活时间显著长于实验组(X2=46.934,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对照组外周血CD4+CD25+Treg术后各时间点的表达分别为(3.36±0.29)%、(4.09±0.44)%、(5.44±0.35)%、(5.73±0.53)%,显著高于实验组的(2.50±0.39)%、(3.24±0.25)%、(4.20±0.45)%、(4.18±0.14)%,(t=3.828、2.898、3.780、4.892,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脾脏中CD4+CD25+Treg的表达上调先于外周血;术后各时间点实验组外周血内CD8+CD103+Treg的表达分别为(2.20±0.33)%、(2.79±0.57)%、(4.55±1.03)%、(4.31±0.0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73±0.12)%、(1.10±0.19)%、(1.43±0.14)%、(2.10±0.14)%(t=7.133、4.876、5.196、19.96,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脾脏CD8+CD103+Treg的表达上调先于外周血。实验组术后各时间点血清内IL-10与IL-4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3.203、3.141、3.012、2.869与2.340、6.681、8.839、8.574,P=0.011、0.012、0.013、0.019与0.053、0.000、0.000、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术后血清内IFN-y与IL-1β含量上调,各时间点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3.508、3.265、4.402、5.539与3.630、5.796、1.728、0.660,P=0.006、0.011、0.002、0.000与0.005、0.000、0.115、0.524),除术后4周、8周的lL-1β,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房水中各细胞因子的表达改变与血清中变化相似。
结论:CD4+CD25+Treg表达上调并伴随血清与房水中IL-10、IL-4表达上调,对于角膜植片的存活具有保护意义,而CD8+CD103+Treg的表达上调伴随IFN-Y、IL-113的含量增加,则参与异基因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过程。
第二部分
CD4+CD25+与CD8+CD103+调节性T细胞在不同品系小鼠异基因角膜移植中的效应研究
目的:研究CD4+CD25+和CD8+CD103+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Tcell,Treg)在不同品系小鼠异基因角膜移植免疫排斥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下游细胞因子的含量改变。
方法:实验A组以C57BL/6(H-2b)小鼠为受体,BALB/c(H-2d)小鼠为供体;实验B组以C3H/He(H-2k)小鼠为受体,C57BL/6(H-2b)小鼠为为供体;实验C组以BALB/G(H-2d)小鼠为受体、C3H/He(H-2k)小鼠为供体,建立同种异基因角膜移植模型。观察术后植片的存活率、免疫排斥反应时间;组织病理学检查术后3天、7天、4周及8周各时间点角膜植片中炎症细胞浸润与角膜新生血管生成;流式细胞仪检测术前、术后3天、7天、4周及8周各时间点受体外周血和脾脏中CD4+CD25+Treg及CD103+CD8+Treg的表达变化;同时ELISA检测血清中IL-10及IFN-Y的表达变化。
结果:术后角膜植片免疫排斥发生时间分别为:实验A组C57BL/6受体小鼠7天~21天,平均存活(12.38±0.81)天;实验B组C3H/He受体小鼠7天~24天,平均存活(13.63±0.91)天;实验C组BALB/C受体小鼠7天~28天,平均存活(14.79±1.02)天,三组间植片存活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668,P=0.055)。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实验A组外周血CD4+CD25+Treg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的表达分别为(1.59±0.66)%、(1.22±0.33)%、(2.39±0.53)%、(1.37±0.28)%、(1.82±0.22)%,低于实验B组的(3.03±0.82)%、(4.62±0.12)%、(2.70±0.16)%、(5.05±0.84)%、(4.64±0.51)%,与实验C组的(3.60±0.99)%、(2.50±0.39)%、(3.24±0.25)%、(4.20±0.45)%、(4.18±0.14)%,三组表达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0.025、0.005、0.388、0.000、0.000),三组脾脏中CD4+CD25+Treg的表达上调先于外周血,但三组表达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A组与实验B组的外周血CD8+CD103+Treg表达上调早于实验C组,同时,各组的脾脏CD8+CD103+Treg表达上调先于外周血,但三组表达水平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术后各时间点血清内IL-10水平均较术前显著下调,三组个别时间点的表达存在差异(P=0.025、0.001、0.009、0.484、0.750);各组术后血清内IFN-Y含量不同程度上调,三组个别时间点的表达水平组间存在差异(P=0.097、0.029、0.063、0.539、0.012)。
结论:异基因角膜移植术后外周血与脾脏CD4+CD25+Treg低水平表达、血清与房水中抗炎因子IL-10含量显著减少影响植片存活时间,CD8+CD103+Treg的表达伴随IFN-Y的含量增加,共同参与了异基因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过程。不同品系的小鼠异基因角膜移植植片存活时间相似,Treg与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存在一定的品系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