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箱在公路工程中的研究与设计

来源 :长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212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烘箱在道路室内试验中是一种常用的加热设备,主要用来加热或者保温沥青、集料以及混合料等物质,由于这些物质在进行室内试验时对温度状态有严格要求,所以烘箱的控温精度和保温能力就显得极其重要。然而,现阶段实验室所用的烘箱大都是通用烘箱,其控温精度低、内腔的温度均匀性也很差,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加热或保温的物质没能达到试验的标准温度,最终导致试验的结果失真。因此,本文制作了一个适合道路行业的高精度烘箱,这样在进行试验时,试验的结果才更加可靠,室内试验才更有工程实际意义。为了制作一个道路专用烘箱,本文首先对通用烘箱的各方面做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包括通用烘箱的设计缺点、内腔温度分布、均匀度、控温精度、波动度等,接着又通过具体的试验来证明了通用烘箱对试验结果影响很大。其次,本文分析了烘箱的传热方式以及传热机理,对烘箱在不同模式下的传热量做了计算,得到了烘箱的主要传热方式,并针对主要传热方式提出了改进优化建议。在对烘箱改进优化时,本文采用先模拟后制作样品的方式来进行。为了使模拟的结果具有实际意义,本文先对通用烘箱做了建模,通过对比模拟和实测的结果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接着设计了试验方案,利用模型模拟了不同位置热风扇和不同风速下烘箱的温度场情况,通过烘箱的温度均匀度为衡量指标得到了烘箱的最佳的热风扇位置和最佳风速。其次用模拟的方式研究出了热源形成的温度场分布,根据单个热源的模拟结果,得到了温度与热源距离之间的关系;通过双侧热源在不同距离下的温度场均匀度情况,得到了烘箱的最佳设计宽度;在双侧热源的最佳距离基础上,研究了温度场均匀度与第三热源距离的关系,得到了烘箱的最佳设计高度;在三侧热源保持最佳的尺寸基础上,通过研究温度均匀度与第四热源的距离关系,得到了烘箱的最佳设计深度。然后利用最佳风速下的模型,通过改变热源的功率,研究出了功率与烘箱温度平均值的关系。最后运用模拟的结论,制作了道路专用烘箱的模型,通过道路专用烘箱的模拟结果说明了该模型的结构尺寸以及边界条件设置是比较合理的。在道路专用烘箱模型模拟结果比较良好的情况下,本文按照模拟的模型进行了实际的还原,首先对道路专用烘箱的零部件以及材料进行了选择,接着对烘箱的各部分结构设计了图纸并且按照图纸进行了结构的还原,通过与零部件的组装得到了道路专用烘箱的样品。样品烘箱制作成功之后,又通过硬件的选择与软件的设计给样品烘箱配套了全新的温度控制系统,经过实际的测试验证了模拟的正确性,同时还对该控制系统做了调试与分析,最后给出了提高样品烘箱控制精度的解决措施。
其他文献
锚泊设备是深水半潜式生产平台在海洋中定位的设备,为了确保锚泊设备在定位过程中正常工作,保证平台的定位精度,就要求其在平台建造阶段具有精确的安装精度和完善的安装工艺.本文以某一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建造为例,简要描述了锚泊设备的组成,重点描述了锚泊设备的安装工艺,并对整个安装进行了总结.为后续设计优化,安装方案提升等提供了技术发展方向.
深水半潜式平台建造在世界范围内有许多典型合拢案例,本文从平台上模块与船体大合拢模式的选型分析.手,总结了适合海油工程青岛建造场地大合拢方式.假定平台船体和模块全部在青岛场地建造并完成大合拢建造作为课题研究基础,选取液压滑移合拢模式作为大合拢方法.更进一步,本文结合公司建造场地设备设施能力,对5万吨级的半潜式平台滑道建造合拢施工要点进行分解剖析,得出了技术可行性研究结论.
重量控制对浮体生产装置至关重要,特别是建造过程的重量不确定系数,在统计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控制.本文依托陵水17-2半潜式生产平台船体建造过程中的重量控制方法,通过对钢板厚度差、焊接及油漆等重量单元的精确计算,得出浮体生产装置建造过程中的建造系数的量化统计方法,进而为全船重量控制报告提供更准确的数据支持.
锚机是深水半潜式平台重要的系泊动力装备.锚机操维平台是承载锚机的专用结构平台,属于悬臂状态,位于半潜船体4根立柱4个方位的顶部59m标高舷外侧.本文以排水量达11000 t级的陵水17-2半潜式生产平台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锚机操维平台的建造及锚机安装工艺.介绍了舷外锚机操维平台建造及安装方法、平台锚机底座安装及调平方法,锚机设备安装工艺.为实现高质量的锚机安装提供了安装工艺标准参照.
深水半潜式生产平台是我国进军深水海洋石油开发的重要装备,建造阶段的倾斜试验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试验.本文以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一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为例,详细介绍了该类型平台倾斜试验的技术关键点、试验方案、试验实施时关注点等,为后续该类型平台的倾斜试验提供参考.
随着城市群一体化综合交通网络建设的逐步发展,联程出行需求的不断扩大,多模式客运枢纽间的换乘问题日显突出。同时,在城市群内部各种突发的异常状况也会对多模式交通网络带来冲击,如何更好地判别异常事件和对相应受影响换乘客流进行识别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以京津冀城市群内部综合交通枢纽间的出行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客流异常状态识别方法,提出与异常情况有强关联的枢纽群以及受影响换乘客流的辨识方法。本文在对突发异常状态类
立管提升系统是万吨级桁架式半潜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定滑轮装置是其中关键的部件,其作用是承担120 mm钢丝绳负载并通过滑轮导向提升安装立管.基于桁架式组块采用装船滑靴及临时总装垫墩布置结合的建造方法,定滑轮所就位的一层甲板下位置在建造阶段已布置有装船滑靴,同时受建造高度、组块部分与半潜式船体合拢工艺的影响,定滑轮无法在组块总装建造阶段安装.本文基于以上技术难题,采用新设计的定滑轮安装工装,在建造阶段将定滑轮临时固定于桁架式组块甲板下,待组块与船体合拢后通过滑移提升方式实现定滑轮安装就位.
立管提升系统是深水半潜式平台海上安装完成后用于海管与平台连接的重要功能系统,其建造安装自成体系,如何在不影响半潜平台建造主线的基础上完成立管提升系统的安装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本文以“深海一号”能源站为例,详细介绍其系统组成、建造工艺流程、建造关键节点控制等,对影响立管提升系统建造的因素进行了总结,对建造过程中关键技术及注意事项进行了提炼,可以为类似半潜平台立管提升系统的建造安装提供参考.
传感器技术的进步促进了遥感技术的发展,各种模态的遥感影像数量日益增多。同时,单模态影像因为自身成像波段单一的局限性,越来越难满足日常需求。因此,综合利用多模态遥感影像进行优势互补十分有必要。多模态图像配准技术是综合利用多模态遥感影像的基础,也是目前遥感领域研究的热点。然而,不同的波段有着不同的光谱特性和辐射特性,所以多模态图像间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强度差异。此外,传感器成像机制导致多模态图像不可避免的
南海深水油气资源丰富,油气开采多采用浮式生产设施.深水浮式生产设施结构复杂、服役时间长、服役环境严苛、防腐设计要求高、施工及检验要求严、涂层维护成本高等特点,多采用涂层系统、阴极保护或两者联合防护.本文基于深水浮式生产设施防护涂层施工过程中遇到的案例,对防护涂层系统施工及检验过程中相关要求进行了分析总结,给出了相应的工程做法,可为从事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