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溢油事件的社会建构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haochaoc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社会建构论看来,社会问题并不是单纯的客观存在,而是社会建构的产物,社会问题的“问题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被社会建构的过程。作为环境问题的渤海溢油事件,其发生到引起社会关注的这一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不同社会群体共识、共建的过程和结果。本文主要从社会建构论的视角研究渤海溢油事件的社会建构机制,即事件是如何由一个“问题”演变成公众关心的社会问题的。事件的社会建构过程实际上是问题的呈现、问题合法化与问题展示三个程序之间循环互动的过程。事件呈现是主张集成与表达阶段,主要是对问题进行界定和命名,估计问题的严重性和影响范围,并为主张提供正当合理的依据和理由,吸引注意力。环境问题的社会建构需要经历一个合法化的阶段,在问题合法化阶段,政府、专家学者、大众传媒、社会公众分别对事件进行了不同的建构,政府主要是一种有限建构,专家学者主要是一种语境建构,大众传媒则是一种批判建构,而受距离事发地远近、从众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公众表现出一种多向建构。社会对渤海溢油事件的关注并不是持续的,而是污染事件导向型的。山东渔民的跨国索赔将渤海溢油事件的关注推向了第二次高潮,在媒体、社会精英和渔民的共同参与建构下,事件被再一次地合法化。不同社会群体的行为方式及其行动逻辑影响着事件的社会建构过程。其中,媒体、社会精英和渔民是影响事件再建构的重要因素。政治通道的逐步开放、体制内外精英的分隔以及外部同盟的支持等为渔民的环境抗争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机会条件,渔民通过求助律师进行诉讼、借助媒体进行造势、争取民间环保组织支持等展开了一系列的环境抗争行动,从而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渤海溢油事件的社会建构机制研究表明:它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是不同社会群体共同参与建构的结果。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环境问题建构往往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问题出现后专家学者对其进行界定并通过平民化话语传递给公众:媒体了解事实后架构环境新闻,与社会精英及民间组织联手,制造社会舆论;公众参与进来,环境受害者积极响应;中央主打“环境牌”,地方政府却往往为了某种利益控制社会舆论工具,弱化问题的影响。不同于西方国家,我国政府主导型环境发展道路下关于环境问题的话语主动权往往掌握在政府手中,有效解决我国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社会关注和公众参与。
其他文献
从社会学与传播学的交叉角度,选取湖北省潜江市园林镇初中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与个人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初中生的偏差行为与大众传媒的关系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在了解
高利贷作为一种残酷剥夺借贷者私人财产的手段,在中国的旧社会尤为盛行,特别是在乡广大村地区。新中国成立后,在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这种经济活动遭到国家的严令禁止。但是随着
本文以网络交换论和关系凝聚理论为基础,通过实验法探讨竞争性网络中的群体形成机制。实验结果表明,交换频率显著影响积极情感和可预测性、积极情感与可预测性又显著影响群体凝
工业以太网在自动化控制领域应用愈加广泛。本文对工业以太网应用在爆炸性环境中时,其需要满足的防爆性能要求进行系统全面的考虑,提出工业以太网应用于爆炸性环境中的防爆技
哈尔滨是一个年轻而又历史悠久的城市,其洋气的外表,多元的文化都是我们关注的重点,要想了解哈尔滨地方的文化就不得不提到20世纪初期的哈尔滨。正是这一时期,哈尔滨受多重因素影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在私营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利益群体一私营企业主群体,他们有着自己的利益诉求和表达需要。私营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