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而种子则是农业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知识产权作为种子企业的重要资源和核心竞争力,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现代种业发展的重要支点和掌握种业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党的十八大重点指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高创新对发展的驱动能力是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农业部也颁布《农业知识产权战略纲要》,进一步强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对种子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并指导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国内种子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研究跨国种子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总结其成功经验,为国内种子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供了借鉴,就具有了重大现实意义。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等分析方法,从跨国种子企业的知识产权现状入手,对跨国种子企业专利、品种权、商标的量化分析。首先,总结跨国种子企业知识产权布局的特点,其次通过对专利的申请量、授权量的年度变化和技术领域等内容进行分析,了解跨国种子企业技术研究的发展方向和市场的发展动向。接着对跨国种子企业植物新品种权的申请状况进行评述,并对其在中国的申请情况作量化分析。最后,分析跨国种子企业的商标申请状况和申请特点。跨国种子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知识产权创造方面,跨国种子企业通过加大科研投入,引进、培养高素质人才,创建全球生物资源库等手段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同时,综合运用知识产权申请策略,积极申请知识产权。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跨国种子企业通过波士顿矩阵,对科研成果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保护;在知识产权受到侵害时,积极参与诉讼,阻止侵权行为实施的同时,保证市场占有率、打击竞争对手。在知识产权运用方面,跨国种子企业一方面以授权许可的方式积极运用知识产权获取利润;另一方面,消极地运用知识产权进行防御和打击竞争对手。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跨国种子企业不断创新管理的体系和内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跨国种子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度基础。强而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多元化的融资环境、充分的财税扶持政策以及全面立体的知识产权服务为跨国种子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对比跨国种子企业,分析国内种子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状况,探讨知识产权法律保障制度对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激励状况。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比跨国种子企业的成功经验,从提高种子企业知识产权创造、应用、保护、管理能力出发,在坚持激励创新和促进转化的原则下,调整、完善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着力培育种子企业成为创新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