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英语教学一直面临投入大、产出小的难题,广大英语教师一直致力于解决这一难题。在分析了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常用的两大类教学法的共同弊端—母语负迁移现象严重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在精读教学中引入对比分析法,探索其作为解决母语负迁移的一种可行性策略。 论文首先对精读教学中的两大类教学法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一类是传统的精读教学法(Short,1984),它以语法—翻译法为基础,以英语为交际语,以教师为中心,逐字逐句地对课文进行解释(paraphrasink)。另一类是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原则,在精读教学中主要采用交互式教学(interactive approach),即自上而下(top-down)与自下而上(bottom-up)教学法的综合运用。虽然这两类教学法都能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使用英语,但无法达到自如运用的境界。究其原因,这两类教学法都忽视了目的语知识的内化(intake)过程。因此,本文作者提出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应引入一种早已存在但却被忽视的教学法—对比分析法(Contrastive Analysis)。对比分析强调对目的语和母语不同表达方式的解释(explanation)而不是单纯的对目的语的分析(explication),有助于学习者目的语知识的内化,有利于学生预防和排除母语的干扰,克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从而达到正确运用外语的目的。 接下来针对国外很多语言学家都对学习者母语的负迁移错误进行了调查统计,但统计结果出入很大这一问题,作者做了实证研究,以江汉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为对象,从母语干扰、简化和回避等角度,由词法、句法以及语篇三方面入手,透过语言实例的表象,统计负迁移错误在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语言输出中所占的比例,从而说明负迁移在中国语境下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现象。同时,作者还就同一批实验对象作了关于中学阶段老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的问卷调查,结果证实了作者的推测,即传统的精读教学法与近几年普遍推广的以交际为原则的教学法对解决学习者输出过程中严重的母语负迁移问题收效甚微。 针对这些由母语干扰引起的负迁移错误,本文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