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初步探讨在人工干预因素(结扎SD大鼠腘窝淋巴结动脉、静脉、输入淋巴管、输出淋巴管)作用下,观察SD大鼠腘窝淋巴结结构、细胞学变化以及淋巴结内微血管、微淋巴管新生情况。2.探索新西兰大白兔肠系膜淋巴管梗阻对淋巴结的影响。3.为后续的肿瘤转移淋巴结结扎模型奠定基础。方法:第一部分:结扎SD大鼠腘窝淋巴结后淋巴结的变化。1.分组:52只SD大鼠,其中48只为实验组,随机平均分成3组,余下4只为对照组。第1、2、3组分别为血管结扎组、淋巴管结扎组和全部结扎组。2.建立结扎模型:取上述3组大鼠,络合碘消毒大鼠脚掌后注入美兰0.2ml用于标记淋巴结及相应淋巴管。根据上述分组,对第1组大鼠腘窝淋巴结动脉及静脉进行结扎;对第2组大鼠腘窝淋巴结输入及输出淋巴管全部结扎;对第3组大鼠腘窝淋巴结的动脉、静脉、输入及输出淋巴管全部结扎。3.固定、包埋、切片、染色:上述三组大鼠分别在第3天、第7天、第14天和第21天各取4只进行处死,对照组在第3天处死,各组处死后的大鼠取出腘窝淋巴结,在测量淋巴结长短经后对各组腘窝淋巴结组织进行HE染色、CD31及D2-40免疫组化染色实验。4.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在统计分析前经正态性检验,方差齐性检分析,选择与数据相符的方差分析方法。计量资料统计分析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显著性标准p=0.05(双侧),淋巴结萎缩程度及淋巴结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及淋巴管密度(MLD)的统计学采用方差分析。第二部分:肠系膜淋巴管梗阻对淋巴结淋巴窦-静脉吻合的影响。1.分组:12只新西兰兔按时间长短随机分成4组——1、3、7、14天组。2.显露肠系膜淋巴结:从兔肠系膜根部注入美兰,从分暴露肠系膜淋巴结,肉眼可见蓝染的肠系膜淋巴结以及淋巴管。3.建立新西兰大白兔肠系膜淋巴管梗阻模型:结扎肠系膜淋巴结的输出淋巴管后,从肠系膜淋巴结输入淋巴管插管,注入分层过滤的墨汁。4.在预定的时间点抽取门静脉,离心寻找碳粒成分。结果:第一部分1.淋巴结宏观变化:1.1.结扎后的淋巴结体积萎缩,其萎缩程度与结扎时间长短呈正相关性,即淋巴结萎缩程度21天组>14天组>7天组>3天组>对照组,p<0.05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其中以全部结扎组体积缩小最为明显,血管结扎组次之,淋巴管结扎组缩小程度最不明显,但三种结扎方式导致的淋巴结萎缩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结扎后的淋巴结周围未见明显新生血管及新生淋巴管形成。2.淋巴结内部组织结构和细胞成分变化明显:2.1.血管结扎组:结扎21天后,淋巴结内高内皮细胞变的低平,高内皮小静脉(HEV)退化趋向消失。2.2.淋巴管结扎组:窦组织细胞数量减少(巨噬细胞数量在结扎后第7天开始出现减少,并随结扎时间推移有消失趋势;而淋巴结内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在结扎后第21天开始变的明显)。2.3.全部结扎组:结扎后第7天开始,各组淋巴结淋巴滤泡出现萎缩;生发中心缩小、趋向消失;巨噬细胞、淋巴细胞、高内皮细胞随结扎时间的延长呈现下降趋势。3.MVD的变化:结扎SD大鼠腘窝淋巴结血管后,淋巴结MVD(微血管密度)在短期内(3-7天)会一过性增加(p<0.05),但随着结扎时间的延长(8-21天),MVD呈下降萎缩趋势。而单独结扎淋巴结的输入输出淋巴管对淋巴结的MVD的变化无明显影响(p>0.05)。全部结扎组结果类似血管结扎组,且较血管结扎组下降更明显,但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4.MLVD的变化:结扎SD大鼠腘窝淋巴结的输入输出淋巴管,淋巴结的MLVD(微淋巴管密度)将降低(p<0.05),MLVD在结扎时间的长短上无显著变化。而单独结扎淋巴结的血管对淋巴结的MLVD的变化无明显影响(p>0.05)。全部结扎组结果类似淋巴管结扎组,且较淋巴管结扎组下降更明显,但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二部分1天组只有1只兔发现门静脉血有碳粒成分,其余2只未发现碳粒成分;3天组和7天组各有2只兔发现门静脉血有碳粒成分;14天组3只兔都发现门静脉血有碳粒成分。含有碳粒成分的门静脉血经离心后,血清上层明显混浊,且血涂片能发现碳粒成分。结论:1.结扎淋巴结的血管和/或淋巴管均可导致该淋巴结的结构萎缩以及细胞成份不断变少,并随着结扎时间的延长,可使淋巴结丧失正常组织结构。2.结扎对淋巴结MVD及MLVD水平有抑制作用。3.淋巴管梗阻可能是引起淋巴静脉吻合的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