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物质参与小鼠中枢内源性下行抑制系统镇痛效应的形态学研究

来源 :第四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lintso1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延髓吻段腹内侧部(RVM)是中枢内源性下行痛抑制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RVM内的神经元不但接受多个脑区的上位调节,还向脊髓背角浅层发出下行投射,参与外周伤害性信息向中枢传递的调控。动物行为学实验研究表明,电刺激中缝大核(RMg)可以观察到动物对热刺激和机械性刺激的反应降低,反应阈值增大,对伤害性信息的传递有抑制作用。破坏RMg对伤害性信息传递的抑制作用降低或消失。RVM内神经元的活动受到多种机制的调节,其中最经典的例子就是RVM内局部给予吗啡后观察到RVM内神经元的活动水平升高,并产生镇痛效应。已经证明,多种神经活性物质和受体均可以通过调节RVM内向脊髓背角投射的神经元参与中枢内源性镇痛,而对这些物质及受体的研究和探讨,无疑对进一步揭示中枢内源性下行抑制系统发挥镇痛效应的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P物质(SP)是一种重要的,与伤害性信息调节相关的神经激肽,主要通过神经激肽-1受体(NK-1R)在中枢发挥调节作用。尽管SP在外周对伤害性信息向中枢传递的过程中起易化作用,但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却主要发挥镇痛作用。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表明有大量的SP免疫阳性纤维和终末分布于RVM内,与该处的神经元形成复杂的突触联系;局部给予SP可以使RVM内的神经元发放动作电位的频率升高,这些研究结果提示SP可能参与了RVM内神经元活动的调节。但是,RVM内SP能纤维和终末的来源、SP能纤维和终末与NK-1R阳性神经元的联系及RVM内可能受到SP调节的NK-1R阳性神经元向脊髓背角的下行投射状况等问题均尚未阐明。本研究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荧光束路追踪以及免疫电镜技术,观察了小鼠RVM内:①SP能纤维和终末的来源,②SP能终末与NK-1R阳性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③NK-1R阳性神经元的下行投射状况。本研究的结果将为SP参与中枢内源性下行镇痛系统的机能活动提供形态学证据。第一部分延髓吻段腹内侧部内P物质阳性纤维和终末的来源本研究采用顺行、逆行束路追踪与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相结合的方法,观察了分布于RVM内的SP能纤维和终末的来源部位。将逆行性束路追踪剂荧光金(FG)注射到中缝大核(RMg)后,结合SP的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我们观察到FG逆行标记的SP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楔形核(CnF),中缝背核(DR)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外侧部(lPAG)。将顺行示踪剂生物素化葡聚糖胺(BDA)注射到相应的CnF、DR和lPAG后,SP、NK-1R和BDA的免疫荧光组织化学三重染色结果显示,在RMg和旁巨细胞核(PGi)内,BDA标记的SP阳性终末与表达NK-1R的神经元形成密切接触。结果提示:RVM内的SP能纤维和终末主要来源于CnF、DR和lPAG,SP能终末能够与相应的表达NK-1R的神经元细胞发生密切接触,鉴于RVM内神经元是内源性下行抑制系统的主要组成,该结果从形态学上提示了SP参与中枢内源性下行痛抑制系统的可能性。第二部分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下行投射的SP能终末与中缝大核内神经激肽-1受体阳性神经元的突触联系本研究采用顺行追踪与免疫组化双重染色相结合的三标方法,观察了起源于PAG的SP能阳性终末与RMg内NK-1R阳性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结果显示:将BDA注入小鼠PAG的外侧区后,BDA顺行标记终末可见于脑干许多区域,主要位于RMg内,其中的部分BDA顺行标记终末呈SP阳性。RMg内可见到散在分布的NK-1R阳性神经元。在电镜下可见来自PAG的SP/BDA双标终末与RMg内的NK-1R阳性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形成以非对称性为主的突触联系。本研究的结果提示,起源于PAG的下行投射终末所释放的SP可能参与中枢内源性镇痛系统,通过激活RMg内表达NK-1R的下行投射神经元发挥镇痛作用,在电镜水平进一步证实了第一部分的实验结果。第三部分延髓吻段腹内侧部内神经激肽-1受体阳性神经元向脊髓背角的投射本研究采用FG逆行束路追踪和NK-1R免疫荧光组织化学相结合的方法,观察了RVM内NK-1R阳性神经元向脊髓背角的下行投射状况。将FG注射入脊髓背角后,FG逆行标记的神经元主要分布于RVM内。其中,部分神经元同时呈NK-1R免疫阳性。以上结果提示:在RVM内,部分表达NK-1R的神经元向脊髓背角发出下下行投射,参与脊髓背角浅层神经元活动的调节。该下行投射可能与伤害性信息的传入调控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乳腺癌总发病数占女性全部恶性肿瘤发病数的22.8%,死亡数占总癌死亡数的14.1%。近年来,我国城乡妇女乳腺癌发病率、绝对患病人数及死亡
学位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葡萄糖及罗格列酮干预对胰岛β细胞株NIT-1的FoxO1、TSC2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对细胞生长、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NIT-1细胞用RPMI-1640培养基进行培养,按培养
目的: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指在头部遭受直线加速性或(和)旋转性暴力打击时,脑组织由于加速运动而产生剪切、伸展和压缩应力,导致脑组织广泛发生以神
学位
目的:利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braindamage,HIBD)动物模型,观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新生大鼠不同时间点脑神经元细胞形态变化、Fas和FasL蛋白的合成,并探讨
学位
[目的]  探讨单侧入路双侧减压(Unilateral Laminotomy for Bilateral Decompression,ULBD)方法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解剖学研究。  [方法]  选取10具经福尔马林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