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机械刮宫法建立一个稳定的大鼠宫腔粘连模型,并希望以该模型为基础深入研究宫腔粘连的发病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方法:实验主要通过使用机械刮宫法建立对大鼠子宫内膜的损伤模型。实验以不同的机械刮宫力度损伤大鼠单侧子宫内膜模拟宫腔粘连的产生,以对侧子宫作为自身对照,在损伤后不同时间点收集大鼠子宫标本观察大鼠子宫的外观变化,收集后的标本立即在4%多聚甲醛固定液中固定至少24小时,进行对标本进行传统石蜡包埋、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染色)、马松三色染色法(Masson染色),然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计算大鼠子宫内膜的厚度、子宫内膜腺体的数量、子宫内膜纤维化面积的比率。 结果:处理组外观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侧未处理组(P<0.05);处理组的内膜厚度明显薄于对侧未处理组(P<0.05);处理组的内膜腺体数目明显比同侧未处理组和对侧组少(P<0.05);处理组的子宫内膜纤维化面积比率显著高于同侧未处理组和对侧组(P<0.001)。 结论:利用机械刮宫法可以建立一个稳定的大鼠宫腔粘连模型,通过病理观察子宫内膜腺体减少,子宫内膜纤维化面积增加验证了本模型与人类宫腔粘连的相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