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镇人口的空间差异现象愈发凸显,人口的过度集聚导致一些大城市超负荷运转,而一些中小城市人口难以集聚,抑制经济发展潜力,影响城市自身和区域整体的协调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深刻把握城市人口集聚的动力机制和影响因素。已有文献较多从市场机制角度研究影响城市人口集聚的各种因素,而政府因素往往比市场因素更能影响人口的集聚,尤其对于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城市而言。因此,本文着重从政府行为的角度研究城市人口集聚的内在机制,探讨城市人口集聚过程中关键政府行为的作用机理和影响效应,从而为缓解城市发展规模两极分化提供相应政策建议,促进城市发展和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在理论分析层面,本文在系统归纳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基础上,进行核心概念界定,探究影响城市人口集聚的一般因素。并结合中国现实情况,从户籍管制、行政等级设置和公共物品供给三方面探讨政府行为对城市人口集聚作用机理并提出研究假设。在发展现状分析层面,对京津冀城市人口集聚和政府行为发展现状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在实证分析层面,本文通过构建动态空间面板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行政等级对城市人口集聚具有显著正向作用,但这种制度安排并不利于区域的协调发展;公共物品供给水平对城市人口集聚存在显著正向影响,表明公共物品供给是政府可以促进城市人口集聚的重要手段;而政府通过户籍管制来调控京津冀城市人口作用并不明显。此外,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工资水平等因素对城市人口集聚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但来自政府行政力量对城市人口集聚的影响显著大于经济力量的作用。京津冀城市人口集聚活动在地理位置相邻城市之间呈现区域协同性,而在经济相邻城市之间呈现区域竞争性,且这种竞争性存在滞后效应。最后,基于前文研究,为缓解城市发展规模两极分化提供相应政策建议,以期促进城市发展和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