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黏附性聚合物可溶性淀粉为载体材料,制备具有黏膜黏附特性的灯盏花素淀粉微球,经鼻腔途径给药,以期延长药物在鼻腔滞留时间,增加药物的吸收;并对灯盏花素淀粉微球的鼻黏膜黏附性、鼻黏膜局部安全性及鼻黏膜吸收特性进行研究,以探讨灯盏花素黏附性淀粉微球经鼻给药的可行性。 方法:1.建立灯盏花素的HPLC分析测试方法。采用平衡法测定了灯盏花素在不同介质中的平衡溶解度;以12小时药物含量变化百分率为指标,考察了温度、pH对不同介质中灯盏花素稳定性的影响。 2.以乳化交联法制备空白淀粉微球;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以成球程度及外观均匀度为指标,应用均匀设计优化其制备工艺;采用包埋法与主动载药法制备灯盏花素淀粉微球,以包封率及载药量为指标,选择载药微球的制备方法;从微球形态、粒径及粒径分布、吸水膨胀率、药物释放特性等方面对灯盏花素淀粉微球进行质量评价;以非粘附性粉末—活性炭炭粒为对照,采用在体蟾蜍上腭黏膜评价灯盏花素淀粉微球的黏膜黏附力。 3.采用在体蟾蜍上腭黏膜评价灯盏花素淀粉微球的鼻黏膜局部安全性。 4.以灯盏花素为对照,采用立式扩散池法考察灯盏花素淀粉微球的鼻黏膜渗透性;采用大鼠在体鼻循环灌流法考察灯盏花素淀粉微球经鼻黏膜吸收特性。 结果:1.建立的灯盏花素的HPLC分析方法准确、可靠、快捷,可满足分析测试的要求;灯盏花素在 pH6.8 PBS、pH7.4 PBS、1.0%柠檬酸钠、1.0%亚硫酸钠、0.5%碳酸氢钠、0.5%EDTA等介质中的平衡溶解度(37℃)分别为7.18 mg·mL-1、11.38mg·mL-1、6.47 mg·mL-1、25.52 mg·mL-1、21.46 mg·mL-1、0.024 mg·mL-1。温度对灯盏花素的pH7.4 PBS、0.5%亚硫酸钠、1.0%亚硫酸钠、0.5%碳酸氢钠溶液12小时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pH对灯盏花素的磷酸盐溶液12小时稳定性影响不显著。 2.本文确定空白淀粉微球的制备工艺为:搅拌速度为1000r·min-1,交联剂用量4mL、水相浓度12%、水油体积比2.5/30(mL,v/v);采用该工艺制备的淀粉微球粒径大部分分布在30~70μm之间,占81.6%,平均粒径为44.7μm。 本文确定载药微球的制备方法为主动载药法;其制备工艺为:以2mL1.0%亚硫酸钠为载药介质,灯盏花素与空白淀粉微球比例为20mg:100mg,吸附载药时间为1小时。以该工艺制得的灯盏花素淀粉微球载药量大于10.%,包封率大于60%。体外释放试验结果表明,灯盏花素淀粉微球体外释放 t1/2为189.31min,与灯盏花素(t1/248.83 min)相比,具有明显缓释作用。将灯盏花素淀粉微球的体外释放曲线用不同释放模型进行线性拟合,以Higuchi方程模拟最好,说明药物从微球中释放主要以被动扩散为主。灯盏花素淀粉微球的蟾蜍上腭黏膜纤毛清除速率为0.10±0.05 mm·min-1,与活性炭粒(0.38±0.08 mm·min-1)相比,清除速率显著降低。 3.蟾蜍上腭给予灯盏花素淀粉微球后,黏膜纤毛持续摆动时间为362.5±36.4min,是生理盐水(黏膜纤毛持续摆动时间为392.5±36.4min)的92.4%;经t检验,两组的黏膜纤毛持续摆动时间无显著性差异。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蟾蜍上腭黏膜完整,纤毛致密,排列整齐。 4.灯盏花素淀粉微球经犬、小型猪、家猪离体鼻黏膜的渗透系数(×10-3cm·min-1)分别为5.295±0.637、4.06±1.14、1.885±0.150。其中,灯盏花素淀粉微球经犬与家猪离体鼻黏膜的渗透系数、小型猪与家猪离体鼻黏膜的渗透系数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灯盏花素淀粉微球经大鼠在体鼻黏膜的吸收速率常数(×10-3 min-1)为2.027±0.994,与原料组(2.242±0.418)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1.以乳化交联法制备的淀粉微球成球程度及大小均匀度较好,以主动载药法制备灯盏花素淀粉微球包封率及载药量较高;灯盏花素淀粉微球具有一定的黏膜黏附作用。 2.灯盏花素淀粉微球无明显的鼻纤毛毒性。 3.灯盏花素淀粉微球可经鼻黏膜吸收。 采用黏附性淀粉微球载体技术经鼻递送灯盏花素具有一定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