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 BVDV)是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成员,主要引起牛病毒性腹泻,在牛的病原学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根据BVDV基因组5’非翻译区(5’-UTR)序列的差异,我们将BVDV分为两种基因型,即基因1型(BVDV1)和基因2型(BVDV2)。其中,BVDV1已被国内外广泛地研究报道,它包括许多经典株和多种常见的疫苗株,致病性BVDV1常常引起一过性发热、下痢和急慢性粘膜病;而BVDV2则是1989年北美科学家报道出现的一种能引起出血综合征的新型BVDV,它引起的急性感染常常表现为发烧、腹泻、血小板减少症、出血、呼吸失调和高流产率、高死亡率,另外,它还能引起怀孕后期母牛的流产、死胎和新生小牛的先天畸形、免疫抑制等。由于这两种基因型病原所引起的临床症状和发病特点各有不同,尤其是新型BVDV2致病的严重性,且至今我们国家尚没有对该基因型BVDV分离、鉴定的任何相关研究报道。因此我们有必要运用实验室研究手段对两者进行鉴别诊断。根据已发表的BVDV1型和BVDV2型毒株5′-UTR序列的分析和比较,我们分别设计出针对BVDV1型、BVDV2型和针对BVDV1、BVDV2两型的3对特异性引物。通过对实验室标准参考株NADL株(BVDV1)和890株(BVDV2)分别进行RT-PCR,建立了既能同时检出BVDV两种基因型,又能对BVDV1型和BVDV2型进行鉴别诊断的分子生物学方法,为进一步对BVDV进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和深入研究,尤其对新型BVDV2进行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BVDV具有四种结构蛋白,即核衣壳蛋白C、囊膜蛋白Erns、E1和E2,其中E2囊膜糖蛋白是主要的保护性抗原,在受到病毒的自然感染或疫苗刺激时,宿主能迅速产生针对E2蛋白的中和性抗体。我们以含有E2蛋白编码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EC143免疫BALB/c小鼠,应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取免疫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以pET28a-BE2的原核表达纯化产物为检测抗原进行间接ELISA筛选,经3次有限稀释法克隆,得到1株分泌性能稳定、分子亚类为IgM、小鼠腹水ELISA效价为2×107的抗BVDV1 E2蛋白的单克隆抗体(McAb)杂交瘤细胞株,命名为3D8。为将来进一步建立BVDV的血清学诊断方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