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然取走他人财物的行为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一种犯罪行为,各国的刑法对此皆颇为关注和重视。在中国传统的刑法理论中,盗窃罪一直覆盖着“秘密性”的面纱从而与公然的抢夺罪、暴力劫取的抢劫罪泾渭分明。由于盗窃罪以“秘密窃取”为要件,以平和手段公然取走他人财物的行为不言自明地为盗窃罪所排斥。然而,近年来伴随着刑法理论界对盗窃罪研究的层层精化和细致深入,渐渐传出了质疑传统盗窃罪窃取行为秘密性的声音。“平和窃取”理论、“公开盗窃”理论步步针砭传统盗窃罪的客观行为要件,学界有学者以德日刑法为借鉴,颠覆性批判窃取行为的秘密性,认为公然取走他人财物的行为属于盗窃。这些观点的抛出使得盗窃与抢夺、抢劫的分野尴尬起来。然而,由于法律的模糊性和现有的司法解释对此都没有明确细致的界分规定,学界从未停止过争论干戈的理论争辩更加炙热起来。明确研判以平和的非暴力的手段公然取走他人财物的行为的性质,对于从理论上正确评价窃取行为和抢夺行为以及准确地界分盗窃罪和抢夺罪有重要的意义,并有利于有效解决当前司法实务中对某些犯罪行为难以定罪的乱局。本文从文理解释的角度开始切入,细致分析我国盗窃罪和抢夺罪的概念和主客观构成要件,阐述窃取行为和抢夺行为的性质差异,从历史演变脉络上厘清盗窃罪与其他相关易混罪名的实质性区别,进一步结合案例提出并分析自己的观点,论证盗窃罪以窃取行为之秘密性为必要要素,而公然取走他人财物的行为即使未使用暴力也应该定性为抢夺罪,以期为我国刑法对盗窃和抢夺行为的理论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维,为司法实践提供一种值得参考的解决路径。 本研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秘密窃取是盗窃罪的标志性要件,从基本词义解读盗窃的含义,剖析盗窃罪的概念及构成要件,论证盗窃罪以秘密窃取为要件;第二章:公然夺取是抢夺罪的标志性要件,结合抢夺罪的概念和主客观构成要件,切入案例分析抢夺行为的具体样态,从理论上分析公然取走他人财物的性质;第三章:界分盗窃罪与抢夺罪的要素探析,从历史解释的角度切入,细致梳理盗窃罪和抢夺罪的历史发展脉络,立足我国的法律文化传统,提出并论证自己的观点;第四章:公然取走他人财物定盗窃还是抢夺之剖析,全面辩证的分析域外刑法和我国刑法体系的差异,阐述论证公然取走他人财物的行为应定性为抢夺罪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