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有着非常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资源蕴含了较高的历史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通过近十几年的努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很好的成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从对其本身的保护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人们深刻的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发展离不开其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其活态性、整体性保护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以此我国建立了一批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活态传承。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设立对于维护文化生态的平衡、保护文化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塘北村蚕桑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个例,对该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与发展现状进行调查。通过对调查资料的整理,在文化生态理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的基础上,力求探索塘北村蚕桑丝织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部分分析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对前辈学者的学术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最后对本选题的研究方法及相关问题进行说明。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塘北村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概况,包括塘北村地理位置、自然生态环境和蚕桑生产的历史和民俗文化背景等,分析了塘北村设立蚕桑丝织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设立的理论背景与现实背景,指出塘北村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首先指出塘北村蚕桑丝织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设立的目的以及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设立之后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依据在田野调查中得知的塘北村目前发展现状,通过非遗与民俗文化的振兴、村落生态环境的改善、建村以来村民蚕桑养殖规模的变化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来实现村落文化生态的重构。 第四部分主要提出塘北村蚕桑丝织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包括重申报轻落实、缺乏可持续发展理念、村民缺乏文化自觉意识等,并在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出现问题的基础上从政府指导、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增强村民自觉意识等方面做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第五部分对塘北村蚕桑丝织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调查与研究进行总结,并对笔者在调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