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的生态学已由自然生态学,社会生态学发展到文化生态、精神生态层面,生态学中的人文性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因此“生态学”似乎已不再仅仅局限于某一专业领域,而是逐渐衍化为一种给人们以极大的启示观点。生态世界观作为科学研究的一种新范式,提供了科学认识的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也就是说,研究者在研究语言的同时,还必须要及时观察和探讨语言与周围环境及社会现实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语言作为符号研究固然必要,但与创造和使用符号的人、与文化联系起来才有实际意义。生态语言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来的。本文从生态语言学角度研究语言和民族身份认同在语言多样性构成和濒危语言保护中的作用。本文旨在从生物多样性到语言多样性的观点谈起,了解语言在民族身份认同中的作用。让读者意识到他们的内在关联,同时关注一些语言濒危现象。继而运用语言政策及规划维护语言多样性和保护濒危语言,同时也从语言学家,教育者,社会活动者以及政策制定者角度探讨解决方法。本文共有六章,第一章引言,主要讨论本篇论文的意义,研究课题以及文章结构。第二章,通过文献综述总结了生态语言学研究的产生及发展,民族身份认同的研究状况,为研究民族身份认同奠定了理论基础。语言是民族文化和民族认同的重要表现形式。语言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如下:语言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因素,也是民族文化的产物。一个民族的文化包含了该民族的知识,艺术,风俗,规范,信仰,价值观,语言,习惯和技能等。这些因素都被该民族的每个个体学习并且代代相传。同时,通过该民族语言,每个个体又重塑和内化民族文化。也就是说,语言和文化认同是每个个体民族认同形成过程中的标志。第三章着重分析了本研究的理论框架,详细阐述了生态多样性语言多样性及民族语言活力模式,并对这些理论中涉及到的重要概念及其本质、类别、来源等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语言活力理论(Language Vitality)认为语言活力取决于3个因素:社会经济地位、人口(数量、比例、分布、移出移入、出生率等)及制度的支持。任何语言如果在这三个方面均占有相对优势,该语言必然最具有活力,而活力低的语言势必会逐渐流失而濒临灭绝。人们也往往喜欢认同自己认为比较有活力的语言。第四章和第五章是论文的研究重点。第四章主要对中国语言使用现状进行调查问卷研究。试验设计包括受试,实验过程,问卷设计,和数据分析。研究旨在呈现中国语言的使用现状以及发现普通话、英语和少数民族语言三者之间内在的相互影响;揭示威胁少数民族语言面临濒危处境的主要原因、主要压力究竟来自内部因素还是外部因素;以及语言政策对保护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等。据实验资料,对第四章开头提出的问题得出如下结论:外部因素是引起少数民族语言濒危的主要原因。这些外部压力主要来自于社会地位、经济因素等方面。尽管少数民族成员想要保留本族的文化,但是他们在外部压力的迫使下仍旧选择自动放弃本族母语,选择自己认为有活力的语言,如普通话。而且根据数据显示,受试们使用普通话的频率无论在课堂内还是课堂外都在逐年增加。根据数据对比,还可以很容易得出受试们普遍认为普通话的推广对少数民族语言的减弱有很大的影响,这个影响要比英语的扩张带来的影响大得多。此外,语言学者、教育者和政策实施者都在保护少数民族语言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第五章通过应用上述语言学理论,从生态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保护濒临语言的措施,如:政策制定者应该加强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和语言;语言学家、教育者和社会活动家们应在宣传和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方面加大力度,在某些场合如法庭上,可以使用普通话和民族语言进行案件审理、案件记录等。语言在民族身份认同中所起的作用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样,一方面它有助于为所有民族提供统一的语言,建立方便沟通的共同语言,另一方面,它会产生不同语言或少数民族语言(如方言等)的不公平的待遇。最后一章结语,概括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并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应继续关注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