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河4CⅢ油藏油水分布差异分析及开发调整研究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wancha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河4CIII油藏是发育在东河塘油田的4号背斜上,于1992年DH4井在6068~6085m井段试油获高产油气流,从而发现该油藏。油藏储层段的沉积模式为无障壁的浪控滨岸相;油藏物性在总体上呈现中-低孔、中低渗的特点;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和层间非均质性都偏弱,小层的层内非均质性较强。截止至2013年6月,东河4CIII油藏累积产液43.8904万吨,其中累积产油43.5694万吨,累积产水0.3058万吨,日产油为31t/d,采出程度16.5%,采油速度0.39%,综合含水率3.94%。目前油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东断块无产能,西断块地层能量下降过快,需要进行井网完善,提高油藏的采收率,达到开采目标。经过二十多年的开采,地质资料和生产资料的不断更新,发现原有的部分地质认识存在问题。根据目前获取的试油资料和测井曲线的重新解释,对油藏单井目前的油水界面水平进行了确定,发现油藏东西断块的油水界面存在差异。分析研究认为,是由于对断层的侧向封闭性判定有问题。因此,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包括:岩性对置法、地球物理化学分析法、封堵系数法等对断层的侧向封闭性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初步结论。断层断距较小,没有完全断开上部投产的1-0小层,生产过程中两个断块是连通的。对于下部的小层,由于本身渗透性差,断层形成了一定的封堵性,造成两边的差异。在东河4井所处的西段块,封堵住了一部分油,因此油水界面较低,为-5110米。但在东断块封堵性差,只残留了厚度不等的残余油过渡带。东块上部1-0层为一个层状油藏。由于生产过程中反应与西块连通,应该与西块有相同的油水界面。对油水分布特征进行一定了分析。在上述地质认识的基础上,建立油藏三维地质模型:包括构造模型和属性模型,进行储量计算。地质建模所得储量230.83×104t,容积法计算地质储量为233.98×104t,差距为3.15×104t,误差为1.35%,地质模型合理可靠。随后,进行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并对断层以及夹层进行处理。对油藏和油藏单井的生产动态资料进行了历史拟合,得到了油藏在2013年6月底的剩余油分布情况。根据油藏开发设计的原则,论证了油藏后期开发方式为注水开发。根据剩余油分布情况,设计了三套方案,并对方案中的注入量和井距进行优选,选定的预测年限为15年。确定进行边部注水日注入量为80m3/d为优选方案,预测期末累积产油量95.75×104m3,采出程度34.8%,相对于原有方案,有明显的改善。
其他文献
转子、齿轮和轴承等作为许多机械设备的重要零部件,在运转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这些零部件的故障诊断方法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通常以时频分析方法作为处理
本文利用钻井、测试、测井、地震和开发动态等资料分析塔河12区油井见水特征和油水分布特征;根据已进行注水替油的单井缝洞单元开发动态资料,分析了塔河12区单井注水开发的整体
车辆行驶时路况是复杂多变的,车身姿态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即使在平坦道路上,也会因路面的凸起或凹坑引起车轮跳动,将路面的振动冲击传递给车辆,从而影响车辆的行驶性能和人们
目前,对于软性磨粒流抛光加工方法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理论分析与仿真研究。为了充分了解软性磨粒流的实际运行和加工状态下的情况,以及进一步探讨软性磨粒流的加工工艺方
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新时代大背景下极易滋生负面信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旦毕业后进入社会,其思想、观念将影
学位
激光透射焊接技术近年来在国内外已受到广泛关注,作为新型塑料焊接技术,具有精度高、工艺简单、加工灵活等特点。该技术处在发展初期,许多基础理论和技术问题尚需深入研究,如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