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环境下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的研究

来源 :辽宁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wrence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路径规划是移动机器人研究领域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是完成各项任务的前提。从起始点到目标点的运动过程中,机器人不仅要安全到达,而且要尽可能保持路径平滑。良好的算法能有助于移动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适应各种变化,并完成到达指定位置的任务。本文以个体移动机器人为研究对象,就二维环境中的路径规划问题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全局路径规划在预先知道环境准确信息的情况下,可以找到最优解,如出现未知动态障碍物时,该方法可能就无法完成。局部路径规划能对规划结果进行实时反馈和校正,但是由于缺乏全局环境信息,所以规划出来的路径有可能不是最优的。因此为了解决个体机器人路径规划问题,本文提出了在全局路径规划中效果较好的快速扩展随机树(RRT)方法和局部路径规划的人工力矩法结合的混合算法,对个体移动机器人进行路径规划。由于人工力矩法可能会导致机器人选择错误的运动方向,使路径繁琐,并且在符合新吸引线段的条件下,都要重新计算新的吸引线段和吸引点,计算量较为复杂,为了解决此问题,首先采用RRT方法对全局环境进行预规划,保存生成最终路径的子节点和轨迹;其次人工力矩法把RRT生成的每个子节点当作机器人的吸引点,机器人向节点运动过程中,同时受到吸引矩和排斥矩的作用,使机器人运动轨迹始终与障碍物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对原有RRT法的轨迹进行了修正。避免了机器人选择错误的初始运动方向和路径绕远的问题。2.由于经典RRT是通过概率值P(0到1)来选择向随机方向扩展还是目标方向扩展,最终路径比较曲折、杂乱。因此在经典RRT方法基础上提出平滑处理RRT方法,增加了偏向目标方向的步长,在空闲区域中节点完全朝向目标点扩展,有障碍物时则向随机点方向的步长变长。使全局规划出来的路径更接近理想路径。由于RRT方法不适合具有动态障碍物的路径规划,机器人在遇到动态障碍物时,追踪不到下一个子节点,则通过动态障碍物的知识障碍墙产生的吸引线段和吸引点,引导机器人运动,使机器人避开动态障碍,再去追踪下一个子节点,直至到达目标点。3.使用MATLAB对平滑处理RRT和人工力矩法的混合算法进行仿真分析,不论在复杂静态环境还是动态环境中,该混合方法不仅能获得全局最优的路径,还有良好的局部动态障碍躲避能力,验证了混合算法的可行性和高效性。
其他文献
2004年,美退伍军人事务部宣布,听力丧失已经成为军事作业人员的主要致残因素之一。美军每年用于听力保护的费用达20~30亿美元,仅听觉致残补偿就花费6亿多美元,其中美海军和海
河南作家的现实主义写作是有传统的。他们虽然都以写实见长,但是风格却又各自不同。作为其中的优秀代表之一,乔叶的小说最具日常烟火气息,尤其是那些细细的、碎碎的生活叙事,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各行各業均受到衝擊,尤其是第三產業中的旅遊業。為加快疫情過後旅遊業的復蘇,本文以澳門為研究物件,基於疫情影響下澳門旅遊業的現狀,對其面臨
<正>镇江市润宇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是专门从事生物农药研发生产企业,成立于2008年12月,注册资金6530万元,被评为"2017年江苏省优秀企业"。从2008年成立至今已研发出生物农
会议
本文研究随行(穿戴式)生理参数监测系统在不同运动强度下的心肺生理参数测量的准确性。使用随行生理参数监测系统SensEcho与心肺功能测试系统METALYZER 3B型(CORTEX)同步采集
慢性阻塞性肺病是导致呼吸衰竭中较为常见的病症之一,患者发病后主要表现为慢性咳嗽、气短、喘息、呼吸困难,对于患病患者来说,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加之其自身感受到的身体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搭载目标识别算法实现路径规划和运动控制是当前机器人技术的研究热点,也是实现自主导航、智能化完成复杂任务的关键。目前移动机器人目标识别算法在精度和速度上难以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同时传统的控制方式较为机械,在实际应用中会导致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因此需要对现有的目标识别算法及步态控制方式进一步优化。本文以足式机器人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进单次多框检测器(Single Shot m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深度学习方法等新技术新概念不断涌现,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高科技在作战指挥、技术创新、装备研发、理论研究等领域不断渗透拓展,军事智能化建设正成为世界
报纸
在我国,蒙古族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是典型的蒙古族聚居城市。蒙古族文化具有历史久远,底蕴深厚的特点。蒙古族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也推动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丰
[目的]查明云南剑川鼠疫疫源地分离出的一株野生型鼠疫噬菌体(命名为JC221)的生物学特性和基因组学特征,为探究鼠疫菌与鼠疫噬菌体在其疫源地中的微生态及协同进化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