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工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发展,天然水体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水环境中的污染物质日益增多,污染物成分越来越复杂。随着水污染的加重,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增加,改变了胶体颗粒的表面特性,导致混凝效果降低,而氯化消毒又与之反应而形成一系列的卤代有机副产物,特别是传统的预氯化工艺,卤代有机物生成量更大。
传统的常规净水工艺对水体中种类复杂的有机物去除能力不足,不能有效去除以溶解状态存在的微量有机物,从而使一些有害物质包括“三致”物等微量有机物残留在饮用水中,经氯化消毒,其危险性增加,且使出水感观指标难尽人意。
因此,近年来给水深度净水技术不断发展创新,其中臭氧-生物活性炭联用工艺具有优异的去除有机污染物的性能而备受推广,本工艺将臭氧氧化、活性炭吸附、微生物降解统为一体。因此,最近几年臭氧-生物活性炭成为我国各地水厂的建设和改造中采用比较多的一项给水深度净化技术。
但是,由于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在我国南方地区应用还不多,虽然项目前期经过中试研究,但在实际运行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如能否利用炭滤池内的微生物种类及其数量来指示水质变化的趋势;如何合理制定炭滤池的反冲洗周期;用什么标准来判断炭滤池的反冲洗效果;如何确定炭滤料的失效等。因此,有必要对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的设计和运行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总结和研究,以更好地使用和推广这种新技术。
本学位论文主要介绍在南方地区亚热带气候条件下,对地表水为Ⅱ~Ⅲ类的源水,工艺采用“臭氧-生物活性炭”给水深度处理技术在某大型饮用净水厂的工艺设计、应用及其生产水质的研究。课题主要采用实际生产经验和运行资料的总结对比,运行数据的分析对比等方法完成,
通过本文,对“臭氧-生物活性炭”给水深度处理的工艺设计进行了分析和实际运行效果的对比,结合水质数据对臭氧-生物活性炭系统的设计和运行进行了研究。从大量的数据对比分析表明:“臭氧-生物活性炭”给水深度处理技术适合在南方地区亚热带气候条件下,对地表水为Ⅱ~Ⅲ类的珠江水系的自来水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