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宁夏在2011年启动了“十二五”期间最大的移民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将贫困地区的35万群众陆续搬迁到社会经济条件相对较好、交通便利、土地肥沃、靠近城镇的区域。生态移民工程不仅仅进行简单的人口迁移,也是一个涉及对生态移民群体进行异地安置、配套后续产业和协调解决相关社会保障、医疗等诸多方面的复杂过程。而生态移民对迁入地的适应程度,一方面能了解当前生态移民工程的基本状况,另一方面对制定今后生态移民发展方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于生态移民群体的适应性研究主要利用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等方法收集资料,以宁夏银川市月牙湖乡滨河家园生态移民村为例,在分析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对该生态移民社区的移民群体的适应性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首先,本文介绍了滨河家园生态移民工程实施的背景,该区生态移民的迁出地与迁入地的基本概况,以及政府关于生态移民工程的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以及生态移民搬迁的进程。其次,分析了滨河家园生态移民群体所面临的社会适应方面的基本情况,包括生计方式、收入结构、消费结构及消费方式、生活环境、新的社会关系方面的适应情况。此外,从宗教适应、心理适应和教育适应方面分析了生态移民迁移后移民群体在文化方面的适应情况,回汉“插花安置”方式引发的教派格局变化和回汉民族关系,以及在心理上生态移民对滨河家园生态移民村的感受。最后,本论文通过对银川市滨河家园生态移民群体社会文化适应进行较为深入的民族学实地调查研究与分析发现,移民群体在其社会适应过程中往往会面临生计方式变迁、后续产业配置、环境与宗教、心理上的疏离感以及社会融入等诸多方面的困境和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