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移民的适应性研究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nderca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宁夏在2011年启动了“十二五”期间最大的移民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将贫困地区的35万群众陆续搬迁到社会经济条件相对较好、交通便利、土地肥沃、靠近城镇的区域。生态移民工程不仅仅进行简单的人口迁移,也是一个涉及对生态移民群体进行异地安置、配套后续产业和协调解决相关社会保障、医疗等诸多方面的复杂过程。而生态移民对迁入地的适应程度,一方面能了解当前生态移民工程的基本状况,另一方面对制定今后生态移民发展方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于生态移民群体的适应性研究主要利用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等方法收集资料,以宁夏银川市月牙湖乡滨河家园生态移民村为例,在分析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对该生态移民社区的移民群体的适应性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首先,本文介绍了滨河家园生态移民工程实施的背景,该区生态移民的迁出地与迁入地的基本概况,以及政府关于生态移民工程的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以及生态移民搬迁的进程。其次,分析了滨河家园生态移民群体所面临的社会适应方面的基本情况,包括生计方式、收入结构、消费结构及消费方式、生活环境、新的社会关系方面的适应情况。此外,从宗教适应、心理适应和教育适应方面分析了生态移民迁移后移民群体在文化方面的适应情况,回汉“插花安置”方式引发的教派格局变化和回汉民族关系,以及在心理上生态移民对滨河家园生态移民村的感受。最后,本论文通过对银川市滨河家园生态移民群体社会文化适应进行较为深入的民族学实地调查研究与分析发现,移民群体在其社会适应过程中往往会面临生计方式变迁、后续产业配置、环境与宗教、心理上的疏离感以及社会融入等诸多方面的困境和存在的问题。
其他文献
一、研究性学习的含义教育作为一种文化传递的工具,它的内容和形式是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以至信息社会,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教育传递
期刊
2007年5月21日,国内首张具有“保险血统”的信用卡——平安“万里通”信用卡在深圳面市。尽管发行机构深圳商业银行(后更名为深圳平安银行)名不见经传,但该卡背后那支堪称豪华
叶底珠是承德地区常见的一种野生灌木。2002~2005年,对其生物学特性和生活习性进行了观察,对其嫩茎叶的化学成分作了定量测定和分析,同时,对其野生状态下的栽培管理以及繁殖
前一段时间,浙江医药高等学校落户浙江省奉化市,要征用800余亩土地,涉及滕头、傅家岙等4个村500多户村民。征地面积大,涉及利益群体广泛,任务十分艰巨。但在实际工作中,就连征地任务最重的傅家岙村,仅9天时间就完成了80%的签约任务,3个月完成土地征迁任务,无一户群众上访。  如何做到这一点?因为“滕头区域”党建联合体所建立的区域党建联席会议搭建了村村对话平台。村支书傅建国很自豪:“有了党建联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