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鲁迅的引领之下,20世纪20年代初对乡土的诉说成为一个非常有魅力的话题,乡土题材大量进入现代小说领域,成为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一批从农村到城市的青年作家,带着从城市获得的现代眼光,以回忆的方式向人们展现农村的乡土风貌,对封闭的乡村文化加以理性的审视。王鲁彦就是在这一动荡时期涌现出的乡土小说作家之一。作为以启蒙为目的的乡土作家,王鲁彦积极向鲁迅学习,将其小说创作的宗旨定位在唤醒乡民的自我解放意识、启蒙乡民为突破旧理念,创造新思想而奋斗。他通过对浙东地区的特殊地域文化、民风民俗、乡土风情的选择,塑造了乡民的独特性格,将乡民们的保守、愚昧、自私、狭隘等性格一一呈现于读者眼前。他的小说真实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到抗日战争时期农村和农民的生活状况,又将乡民所处的三个历史时期性格的不同变化以及乡村的历史发展图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浙东土地上的儿女们融入到浩瀚的中国文学史之中。王鲁彦将对乡土的表现都渗透到了乡民的性格之中,让我们可以透过这个现象发现农村的种种本质,发人深思。王鲁彦对乡民性格的刻画主要分为三个历史背景之下的不同性格。一是传统文化之下的乡民的性格。这一时期的乡民性格和其他同时期的乡土小说作家笔下的乡民性格是类似的,他们都是在几千年的封建传统统治之下麻木而愚昧的。在自给自足的封闭空间中,他们既有淳朴、自然、憨厚的一面,又有自私、狭隘、封建的一面。二是外来文化下的乡民性格。这一时期,西方的工业和文化更多地传入农村,使农村的经济和乡民的思想都受到冲击,乡民的性格也在加以转变。他们对新式思想本能地排斥,或者是不分利弊地接受,并且在西方文明的刺激之下更加崇尚拜金主义等。三是战争中的乡民性格。随着日军的侵略,乡村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民族矛盾上升,此时的乡民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力量。乡民的性格也不再处于被批判的地位,王鲁彦对受难的乡民是充满同情的,并且对他们的坚韧和反抗充满赞赏。而王鲁彦对乡民性格的表现主要是通过风俗描写、心理描写和讽刺批判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