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不同中医证型与胃电图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年8月至2015年1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部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纳入标准的患者273例,根据《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将其分为以下五个证型:脾虚气滞证、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寒热错杂证,统计各证型的比例。从五个证型患者中每组随机抽取20例,并选取10例健康人作正常组,使用新型EGEG-8D型八导智能胃肠电图仪检测其胃电活动,分析五组患者及正常组的主频率、正常慢波百分比、反应面积、餐后/餐前功率比。结果:1.本调查研究273例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肝胃不和证(75例)>脾胃湿热证(72例)>脾虚气滞证(68例)>脾胃虚寒证(38例)>寒热错杂证(20例),其中肝胃不和证和脾胃湿热证患者共占总例数的53.84%。2.胃电图:(1)主频率:FD五组证型患者与正常组在胃体、胃窦两个部位的餐前主频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五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餐后可见胃体和胃窦部的正常组主频率高于其他五组(P<0.01),且正常组餐后主频率较餐前明显升高(P<0.01),其他五组餐后餐前则无明显变化。(2)正常慢波百分比(N%):各组证型患者胃体、胃窦两个部位的餐前N%均在65%以下,小于正常值;餐前、餐后N%与正常组比较均低于正常组,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胃体的胃电改变在于寒热错杂证组N%明显高于其他四组(P<0.01);脾虚气滞组高于肝胃不和组(P<0.01);餐后肝胃不和证N%低于脾虚气滞证及脾胃虚寒证,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窦的胃电改变提示FD各组的餐前N%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餐后提示肝胃不和证组要低于脾虚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三个证型的患者;脾胃虚寒证组餐后N%较餐前升高明显(P<0.01),但其余四组餐前与餐后N%对比无明显变化(P>0.05)。(3)反应面积(RA)比较:FD患者与正常组比较,胃体及胃窦部在餐前均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体部餐后脾胃湿热组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P>0.05),其余四组低于正常组(P<0.05),胃窦部FD五组餐后RA与正常组无差别(P>0.05);胃体部组间比较,餐前各组无明显差异(P>0.05),而餐后脾胃湿热证RA明显高于脾胃虚寒及寒热错杂证组;胃窦部餐后RA无明显差异(P>0.05);组内餐前餐后RA比较,胃体部脾胃湿热组餐后反应面积较餐前升高(P<0.05),胃窦部餐后则明显升高(P<0.01);正常组餐后较餐前升高(P<0.05),其余各组餐后RA改变不明显。(4)餐后/餐前功率比(PR)比较:FD各组与正常组比较,胃体部脾胃虚寒证、肝胃不和证、寒热错杂证均低于正常组(P<0.05)。胃窦部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寒热错杂证PR低于正常组(P<0.05)。组间比较,胃体部脾虚气滞证、脾胃湿热证均高于脾胃虚寒证组(P<0.05);胃窦部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均高于脾胃虚寒证组(P<0.05),表明脾胃虚寒证的PR较其他组低。各组胃体与胃窦两部位的PR无差异。结论:1.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型分布以肝胃不和证多见,其次是脾胃湿热证和脾虚气滞证,这三个证型为本地区的主要证型。2.与正常人比较,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具有餐前及餐后胃电活动的异常,提示胃电活动异常是FD发病的机制之一。且不同中医证型的患者有不同的胃电活动改变,表明中医证型与胃电图具有相关性,对临床辨证分型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