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芦苇(Phrgmintes australis)作为湿地挺水植物群落的主要建群种,广泛生长在淡水湿地,甚至是盐度较高的滨海湿地和内陆盐碱湿地,并以其抗逆性强、适应性好、繁殖快等特点成为湿地生态恢复的工具种。我国在以芦苇作为工具种恢复沿海滩涂和内陆盐碱湿地方面已取得一些成功的经验,但从目前芦苇湿地工程实践中看,土壤含盐量较高是沿海滩涂和内陆盐碱湿地恢复的限制因子。目前研究多集中在芦苇植株对环境因素的生理响应及适应性特征或者不同管理方式对芦苇产量的影响。但对芦苇不同生长阶段对不同盐度的响应特性研究较少,芦苇的栽培方式多为播种繁殖、种子苗栽培、地下茎栽培、幼苗或成株移植、茎栽培,这也恰好对应了芦苇的不同生长阶段,因此,以芦苇种子、成株、幼苗、根状茎(萌发苗)作为实验对象,对芦苇不同生长阶段的耐盐特性进行研究,探究不同生长阶段芦苇对盐胁迫的生理生态响应,并对其适宜生长的盐度生态阈值进行探讨,为芦苇保育和湿地生态系统的重建与恢复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盐度对芦苇种子发芽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芦苇种子在淡水环境下萌芽率最高,随着盐度的升高,其萌芽率显著降低,盐度为20‰时芦苇种子发芽完全受到抑制,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均在盐度为8‰时迅速降低。盐度对幼苗苗高也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盐度为6‰时迅速降低。所以,在芦苇种子在播种时,环境盐度不宜高于6‰。(2)盐胁迫对芦苇成株、幼苗和萌发苗生长的抑制作用是显著的,不同生长阶段芦苇对盐胁迫的响应也存在差异,芦苇成株、幼苗、根状茎的耐盐极限分别为40‰、30‰、25‰。盐度对芦苇生长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株高、叶长、叶宽、叶面积、生物量和分蘖数的抑制作用,但对茎粗的影响并不显著。芦苇成株的耐盐性显著高于幼苗和萌发苗。(3)盐胁迫对芦苇成株、幼苗和萌发苗的光合作用抑制显著,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均随盐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4)在盐胁迫下,芦苇叶片MDA含量升高,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均呈上升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趋势有所不同,胁迫前期在低盐胁迫下呈上升趋势,高盐胁迫下降低,胁迫后期则随盐度增加呈下降趋势。成株和幼苗中的SOD和POD活性随盐度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规律,萌发苗SOD活性在盐度为5‰时显著提高,随后逐渐下降,POD活性受到抑制,随盐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5)以芦苇的生态指标为基础,包括株高、生物量、叶面积等指标,结合生理指标,对芦苇成株、幼苗和萌发苗适宜生长的盐度生态阈值进行探讨,成株、幼苗、萌发苗分别适宜在盐度低于20‰、15‰和10‰的环境下生长。根状茎在盐度超过25‰就难以萌发,成苗率在10‰盐度时显著下降,所以芦苇根状茎适宜在盐度低于10‰的环境下移栽,且需对水位进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