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粒子群优化的动态优化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j1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态优化问题广泛存在于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生物工程等诸多领域,是解决工业瓶颈,实现系统节能、降耗、挖掘、增效的重要手段。由于其实际应用价值巨大,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通过时域离散的方式,把无限维的动态优化问题转化为有限维静态优化问题来求解,是动态优化问题最重要的求解方法之一。最终,动态优化问题的求解,归结于对转化后的静态优化问题的求解。传统的基于梯度的优化方法在求解静态优化问题时,受到对函数解析性要求高、对初值依赖过大、梯度信息计算困难等限制。另一方面,智能优化方法自问世以来就以其简单、易实现、全局搜索能力强、灵活多变等优点而倍受青睐,逐渐成为与基于梯度的优化方法分庭抗礼的一类重要优化方法。本文在提出基于控制变量参数化的动态优化计算框架的基础上,着重进行了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若干改进算法的动态优化研究。本文的主要创新及工作如下:(1)根据动态优化问题的模型特性,提出了普适性的基于控制变量参数化的动态优化问题计算框架,并重点研究随机智能优化方法对动态优化问题的求解。(2)在阐述了广泛应用于求解实值优化问题的差分进化算法、连续函数蚁群优化算法及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将以上智能方法与控制变量参数化策略相结合用于动态优化问题的求解。通过经典动态优化实例测试,分析和比较了三者在求解一般化工动态优化问题上的性能,并指出粒子群动态优化算法具有显著的优势:简单易实现、种群规模小、调优参数少及收敛速度快等。(3)针对随机智能优化方法收敛速度慢的问题和“维数爆炸”问题,分别提出了基于种群分布特性的改进自适应粒子群动态优化算法和基于子种群合作的改进粒子群动态优化算法。前者通过分析粒子种群分布特性,引入进化状态和进化因子等概念,通过进化状态估计和进化因子自适应调整加速度系数和惯性系数,实现更快速的收敛;后者通过搜索空间的划分,分别用一个子种群优化解向量的一部分,达到“降维”的目的,目标函数的计算通过各子种群信息共享来实现。经典动态优化实例测试结果表明,两种改进的粒子群动态优化算法相比传统粒子群动态优化算法,数值稳定性好、求解精度更高,收敛速度和计算效率有明显的提升。(4)针对最优控制领域十分重要的Bang-Bang控制问题,提出了在非均匀时间划分下,将时间子区间长度作为优化变量的约束粒子群动态优化算法。经典动态优化实例测试结果表明,相比均匀划分下的粒子群算法,非均匀划分下的约束粒子群优化算法在计算效率和计算精度上都更有效。此外,受迭代动态规划等的启发,根据区域缩减策略,提出了一种迭代自适应粒子群动态优化算法,进一步提高了收敛速度。
其他文献
随着电力电子行业的发展,用电设备对供电电源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大功率开关电源(SMPS)大多是采用硬开关、专用集成芯片的模拟电源,其可扩展性不足、功率损耗大,精度随着元
在直线电机伺服控制系统中,直线电机动子位置的快速准确检测是实现系统精密定位的关键,是现代直线电机的研究热点内容。传统的用于获取直线电机动子位置信息的方法有很多,但是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干扰或者传感器件本身性能的影响,实际应用效果并不理想。图像测量技术是多种学科结合的新兴技术,具有非接触、高精度、测量对象广、易于实现自动化等特点,在位置检测领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课题针对传统检测方式存在的缺陷和实际测量
学位
滚动轴承是机车车辆的关键零部件之一,其工作状态直接影响到机车的性能和行车安全。本文针对机车轴承故障征兆提取的难题,将局域均值分解(Local Mean Decomposition, LMD)和1
机械臂轨迹跟踪控制是机器人控制技术中的重要研究内容。工业机械臂是高度非线性、强耦合、模型不确定的复杂系统,且运动过程中往往具有重复性特点,如何针对机械臂系统模型和
图像拼接是图像处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能够很好地解决某些特定的应用领域(如医学影像分析、遥感测量等)中由于受到图像采集设备硬件条件的限制,无法采集到大视野且高分辨率
空调系统是汽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乘客提供了舒适的驾乘环境,然而,汽车空调系统也显著增加了汽车的能耗,对汽车的高效运行产生不利的影响。为了减少汽车能耗,本文
自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性能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提升,我们正在步入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特别是在模式识别、数据挖掘这一领域,越来越多的创新性研究与方法不断涌出,造就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因特网的迅猛发展,人类积累的数据在迅速增加,在数据极大丰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过载等问题。数据增长的另一个趋势是非结构化文档在数据中的比重日益增大,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铁路信号系统应用,系统变得日益智能化,其自身不安全性也为恶意攻击者提供了入侵铁路信号系统的机会,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和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