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社会运动中,微博、推特等社交媒介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年之内,微博拥有了数亿用户,且改变了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关系,然而它也引发了各种失范行为,加之强大的“利维坦”在社交媒介面前权力被削弱,因此,对社交媒介进行治理的呼声甚高。社交媒介法治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值得研究。本文以微博为研究对象,归纳概括了失范现象的类型和原因、法律建构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又分析了实名制、技术控制和权利救济问题。最后,作者提出了培育社会资本、法律习性和法权人格等观点。第一章讨论了微博场域的特质,认为它是一种关于信息权力的文化网络。作者介绍了这种网络的历史脉络和理论资源,分析了其概念、特点以及微博场域中的三种非正式组织。最后讨论了文化资本、符号资本及其传递的逻辑。第二章分析了微博中的失范行为。主要是从资本合法化的角度探讨了微博中的骂战与谣言,指出其实质是符号的合法化争夺。此外还分析了由于微博规制而引发的失范现象,如权力“内卷化”与弥散性惩罚等。第三章围绕造法运动、张家川少年因微博获刑案展开。首先分析了近年来出台的百余部规范,这些规范多具有压制性和强制性。其次从关系/事件的视域解读了张家川少年因微博获刑案,我们发现该案在司法场和新闻场之间不断切换。第四章探讨了技术控制、实名制和权利救济等内容。先介绍了技术控制的主体、对象、内容与方法,又论证了技术控制的区隔与放逐功能。接着从立法和行动层面分析了实名制,指出用户针对该规定存在三种法律意识:敬畏、利用和抗争。另外还介绍了当前微权利救济的情形,主要观点是这种救济呈现出差序格局。第五章主要研究了微博场域中的社会资本、法律习性和法权人格。作者首先分析了微博中的社会资本,着重介绍了培育共同体和信任的可能性。接着是关于微博场域中的法律习性培育分析,认为其最终目的是建构符号暴力。最后探讨了微博中的法权人格培育,包括法权人格现状及培育的两条路径等。在本文的结语部分,作者总结了我国当前的社交媒介治理体系:宏观层面上出台新规定和办法。中观层面通过运动式治理手段,不断开展各种互联网整治行动。微观层面抓典型个案和在微博空间中开展用户自治行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