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结与隔阂:从《印度之行》解析E.M.福斯特矛盾的联结观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pp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摩·福斯特(1879-1970)是二十世纪初英国著名作家、小说理论家。他与同时代的詹姆斯·乔伊斯以及维吉尼亚·伍尔夫等被称为20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他一生中只有2篇短篇小说以及6部长篇小说,其中最为人所知的以印度为题材出版的长篇小说《印度之行》被誉为是20世纪最后一部传统的现实主义经典作品。书中福斯特描绘了英国人与印度当地人之间的往来,引申出福斯特本人对人与人之间的联结的强烈愿望,深化了作者在前期作品中一贯的人文主义精神。  本文主要由六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作者爱·摩·福斯特的生平及《印度之行》;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该作品国内外主要研究状况;第三部分突出描绘了在茶会(Tea Party)与搭桥会(Bridge Party)上英国殖民者与印度人之间的联结和隔阂,并参照著名社会交往理论巴赫金对话原理进行分析;并且进一步将英国人与印度人之间联结和隔阂的对立关系具体化至个体,重点阐述了印度人阿齐兹与菲尔丁之间的交往过程,进一步揭示了两个不同民族之间的联结的艰辛过程,但最终仍以失败收场;第四部分结合文本,探讨福斯特对于人与自然之间联结关系,其中既包含人与自然的统一又包含分离,侧面反映了福斯特在人与自然关系之间的矛盾的联结观;第五部分着重分析文本中三大宗教:印度教、伊斯兰教以及基督教之间的宗教联结与隔阂。最后总括全文,指出福斯特在《印度之行》中矛盾的联结观及其深层原因。
其他文献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国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交流日益增多,口译作为一种面对面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合格的口译人员必须具备
阿尔弗雷德.丁尼生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主要代表诗人。他的诗歌不仅反映了他个人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解读,同时也揭示了那个时代人们对新思想的疑虑、彷徨和憧憬。本论文尝试
攻击性问题在社会学、政治学,尤其是心理学领域很早之前就有了广泛的研究。但是在语言学领域,将攻击性作为言语交际形式来进行的研究却刚刚起步。语言学家对交叉学科问题的关注
自“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的理论问世以来,它不仅给翻译研究带来转向,同时也深深影响了外语教学与研究。其中,文化教学越来越受到师生的重视,文化教学不仅出现在教学理念的
由于《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的出版,J.D.塞林格成为了二战后最重要的美国小说家之一。而《麦田里的守望者》也成为了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现代经典”之一。自从问世以来,该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