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论诗歌的风格翻译——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两个中译本的比较研究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o573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翻译因诗体语言的精美和不同语种之间的差异被认为是文学翻译中最难,要求最高,但也是最有翻译价值的。风格的传递则是诗歌翻译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文体的内涵可从文学和语言学两个方面探究。风格是如此模糊的一个概念以至于许多译者并不能准确的把握,因此把文学文体学引入诗歌翻译是非常重要的。文学文体学使得风格的概念变得更加具体,它在语言学与文学批评之间架起了一座桥,不仅仅描述文本中的形式特征,而且在语言学知识的基础上来揭示这些形式特征所表现出的风格效果。从语言学角度对文本进行文体分析也为译者提供了一个因减少主观影响而更为客观的指导原则。为了更好地发挥文学与文体学两方面的优势,本文将基于刘宓庆先生所提出的风格标记理论,分析和研究原文的风格、以及原文与译文风格对应的合理性。  有“艾默斯特修女”之称的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被认为是19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她打破了她那个时代正统的文学规范,尝试了许多新的诗歌模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她的诗形式与结构新颖独特,甚至是怪异,她对语言超越常规的运用甚至困阻了读者的阅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狄金森和她独具一格的诗歌。有研究从音系、字迹学、句法、语义、章法的角度来洞悉狄金森诗歌的文体特征以探究形成诗歌独特风格的根源。  关于狄金森诗歌的大部分研究是从纯文学的角度来进行的,对其诗歌的翻译研究却相当有限,还没有形成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将基于风格标记理论,通过对两个狄金森诗歌汉译本中翻译风格的分析来进一步地推进狄金森诗歌的研究乃至诗歌翻译中风格翻译的研究。文章第四部分主要从音系、字迹、词汇及句法角度入手分析了狄金森诗歌中的语言特征并对比了两个译本中对这些特征的处理。通过对比发现,江枫译本更贴切的体现了原文的风格特征。江枫奉行了他一贯坚持的翻译理念:形似而后神似,通过准确的体现原诗的形式风格标记而生动地再现了原诗的整体风格,在看到江枫译本的时候,读者总是第一眼就能辨认出那是狄金森的诗歌,这也就不足为怪了。风格有两部分组成:微观风格和宏观风格,通过第四部分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对微观风格的准确把握和平衡可以有效地促进宏观风格的恰当再现,进而全面而准确地达到翻译中风格的对等。  文章中的分析也充分地验证了风格标记理论对风格翻译的巨大指导作用,以及在诗歌风格翻译中遵循风格标记理论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同时,文章首次详尽地分析了狄金森诗歌的汉译本,增补了狄金森诗歌研究的空白。  
其他文献
小说《觉醒》(1899)是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经典之作。肖邦凭借着深厚的语言功底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反抗社会传统的女主人公-爱德娜。《觉醒》被后世誉为女性文学的里程碑。
中韩两国作为隔海相望,一衣带水的紧邻,从很久以前就开始有交流了。又因为同属汉字文化圈两国在民俗信仰文化等很多方面有相似点。蛇女故事无论在韩国还是中国都是流传很广的故
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接触变得越来越频繁。在接触过程中,语言在语音、形态和句法结构上会产生相应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语码转换、语言借用、皮钦语、克里奥尔语等。在中国这个
本文以带有结尾辞是“的”的形容动词「A的」修饰名词「B」时,是否要介入「な」这一现象为中心展开研究。以朝日新闻(1999-2001)语料库,名大语料库为研究基础,通过对语基、被
本文对双及物小句进行了严格界定——特指句法型式为“S+V+Oi(:)NP+Od(:) NP”,意义为“施事者实施某种行为使客体转移到接受者”这一类小句。近年来,学界从传统描述语法、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