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以冬枣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浓度赤霉素对盛花期冬枣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并且对其叶片的叶绿素、可溶性糖、淀粉、蛋白质和内源激素含量进行了分析,结合比叶重和叶面积的测定,研究盛花期外源赤霉素是如何影响冬枣叶片光合作用方面的生理生化变化,进而为冬枣栽培上赤霉素的使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盛花期施用不同浓度赤霉素并未改变冬枣叶片光合速率日变化类型,各处理均呈典型的双峰曲线,有明显的“午休”现象,峰值分别出现在10:00和14:00左右,第一峰值明显大于第二峰值。非气孔因素是导致午休的主要因子,20mg/L、40mg/L和60mg/L赤霉素处理减小了午休时冬枣叶片光合速率的下降幅度,80mg/L赤霉素处理则增大了午休时叶片光合速率的下降幅度。 2.不同浓度赤霉素影响了冬枣叶片的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20mg/L和40mg/L处理提高了叶片的气孔导度,降低了胞间CO2浓度,进而提高了净光合速率,10:00左右时光合速率值分别为对照的100.28%和109.45%,40mg/L处理显著高于对照。60mg/L和80mg/L处理则降低了叶片的气孔导度,提高了胞间CO2浓度,因此使叶片的光合速率下降,并且80mg/L比60mg/L对冬枣叶片光合速率的负效应更大。所以说,外源赤霉素对净光合速率的影响与气孔因素和非气孔因素有关。 3.不同浓度赤霉素处理盛花期冬枣叶片后,除80mg/L处理外均提高了光饱和点,其中40mg/L处理效果最明显;四个处理均降低了光补偿点,其中20mg/L和40mg/L处理效果明显。 4.40mg/L赤霉素处理对冬枣叶片叶绿素(a+b)含量有正效应,并且在处理后第5天效果最明显。20mg/L处理与对照相近,60mg/L和80mg/L处理则对冬枣叶片叶绿素(a+b)含量有负效应。各赤霉素处理均降低了叶片叶绿素a/b的值。 5.经过不同浓度赤霉素处理的冬枣叶片可溶性糖含量虽然降低后又回升,但总体仍是下降的,处理后第35天与第1天相比可溶性糖含量下降幅度40mg/L>20mg/L>CK>60mg/L>80mg/L;淀粉含量在前期第1~14天下降,后期迅速上升,第35天时均显著高于第一天。适宜浓度赤霉素促进了蛋白质的合成,但并没有改变冬枣叶片蛋白质含量的变化趋势,处理后第7天,蛋白质含量达到最高,其中40mg/L赤霉素处理的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对照。 6.与对照相比20mg/L和40mg/L赤霉素处理对冬枣叶片叶面积增长有促进作用,40mg/L效果最好,差异极显著。60mg/L和80mg/L处理则降低了冬枣叶片叶面积的增长速度和幅度,80mg/L赤霉素处理效果最明显。就赤霉素对比叶重的影响而言,影响效果不明显,处理后1~7天,比叶重上升,40mg/L处理高于其它处理和对照,差异不显著,80mg/L处理则低于对照,差异也不显著。随后各处理和对照经过不同幅度的下降后,最终各处理与对照数值相近。 7.赤霉素没有改变冬枣叶片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趋势,IAA、ZR、GA3、ABA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与对照相比不同程度的提高了内源激素的含量,并且提高幅度